李长潇:克隆植物 一生一业

2014年02月21日 10:06中国园林网万慧

中国园林网2月21日消息:一叶一世界,一界三千叶。

用一片叶子种出一棵参天大树,15天繁殖出新一代,一天生产数百万株种苗,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在有了新的植物克隆技术后,却都成为了现实,而发明这项技术的人就是李长潇研究员,一位用一生时间践行这项事业的科技实业家。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一个成年羊的体细胞成功地克隆出了一只小羊,这只叫“多莉”的小羊的诞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克隆研究热潮,随后,有关克隆动物的报道接连不断。

在理论上,利用同样方法,人可以复制“克隆人”,这意味着以往科幻小说中的独裁狂人克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多莉”的诞生在世界各国科学界、政界乃至宗教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引发了一场由克隆人所衍生的伦理问题的讨论。

“但是植物克隆没有这个弊端。我曾拜访过5000年生的古柏树,我们克隆过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树,克隆可以缩短植物的生长期,让植物早开花、早结果,但植物的寿命远比动物长,不仅没有早衰的坏影响,还能早日提高经济效益,对我们的生活也是有益的。”李长潇说。

把克隆植物从试管带到田间

我国1978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会上第一次把生物技术列为8个影响全局的重大新兴科技领域之一,并被写入“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自此,生物工程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国家有政策,要求全国各省开始建立生物研究机构,在这个时候,我离开了大学教师这个岗位,到了宁夏生物技术研究所开始二次创业。当时我去的时候,这个机构才成立,一穷二白,都是先买设备,建实验室,招聘人员,我是从零做起的领
头人。”回忆起当初的选择,李长潇仍然记忆深刻。

在生物工程步入快速发展的初期,可选择的研究范围很广。生物技术包括4个方面,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后,李长潇选择了细胞工程作为未来的研发方向。

“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哈伯兰德提出了克隆植物的观点,1958年,德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用胡萝卜根体细胞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成功,为组织培养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把在试管里培养的小苗种到了土里,后来胡萝卜开花结子,就完成了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一个轮回,这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这以后,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开始做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了。”李长潇介绍说,当时植物克隆发展的很快,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新成果出来,“因为可以研究的东西太多了,这像是一块未开发的土地,都是空白,比如克隆一个胡萝卜,你成功了,你就是第一人,再或者克隆个西红柿,这个也没人做过,也可以研究。”李长潇谈到,到他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全世界在试管里已经培育成功了上千种植物。

据李长潇介绍,植物界有约30万个植物物种,可以繁殖的也很多,查阅国家科技部门登记的科技成果,类似的成果不下千种,大学生或者研究者都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除了国外兰花、香蕉、甘蔗、脱毒马铃薯等,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没有产业化,没有在生产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推荐阅读:

上海:雨水连绵植物发芽受阻早春花开尚难预测

广西:园林植物穿上“防寒服”

广东:惠州今年拟投资4.2亿建市植物园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提出沉水植物苦草引种新方法 [分页]

敏锐的洞察力是决胜的关键。

意识到这一点后,李长潇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发明了“李长潇植物克隆技术”(Li Changxiao plant clone technique)(LCPCT)。

“我发明的这项技术主要特点是,可以利用微小的植物外植体进行繁殖,节约材料,只需用长0.3~1.0厘米的微小外植体作单位材料即可进行繁殖。而且是直接接种在大田或营养袋中,一次成苗直到供应生产,期间不需任何移动,种苗成活率高,从第二代起大规模成活率高达85%~95%以上。LCPCT能够大大加快植物繁育速度。该技术的接种速度是试管组织培养的3~5倍,接种的操作工作,也一改过去由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到现在可用劳动大军中千千万万个普通工作者去操作。过去试管组培一年才可繁育几百万株,现在新的克隆技术一天就可以繁育几百万株。而且大多数植物每一再生植株每15~60天就能繁育出一代,每代增殖系数为3~15倍,具有在原种植物数量基数上按几何级数高效增殖的特点。”谈及自己的发明,李长潇充满了自豪。的确这都是真实的,几十年中繁育成功的植物达800多种。实现了从一开始的用“一叶复制森林”的神话、用“叶种树果取油”的生物能源原料模式,到现在低成本的一天可以繁育数百万株幼苗,“克隆高能量密度的生物质能源基地”、“克隆彩色世界”、“克隆高蛋白营养牧场”,不断推动引领着植物克隆的产业化积极发展的方向。

植物快繁产业化的勃勃生机

今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站在历史新起点的会议上,建设生态文明又一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植物克隆的贡献。在在抓紧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这样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LCPCT的健康发展,大力发掘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现在人们在市场上买的枸杞,都非常大,这个宁杞一号就是26年前我用新的克隆技术帮助我国枸杞专家钟鉎元研究员克隆繁育的一个品种,是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的品种,这是我和当时宁夏农科院枸杞所合作推广的成果。”

30年来,李长潇团队利用LCPCT,服务于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于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克隆繁育成果的经济作物达800多种,种植足迹遍布全国32个省区,引领全国各地生产推广各种无性系优良植物种苗数十亿株,除花卉和城市绿化苗生产外,农林业生产和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应用2500000多亩,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200多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李长潇团队还独创了与技术目标完全配套的简易智能操作管理系统,可以在超大项目现场和远程操作控制管理克隆种苗的生长发育全过程。极大地降低了国内外行业不断增高的人工成本,比其它任何技术无性繁育经济植物的成本还要低。对广大项目实施者和投资人实现目标大大提速。

“科研工作要求自觉性高,因为科研人员要混日子太容易了,但是想要做出成果,必须要下功夫。”在研究所工作期间,李长潇就是这样把一份时间掰成两份用,经常是放假了,别人都在休息,他还埋头在实验室工作。

“板凳要坐十年冷”。在工作中,李长潇一直坚持低调做人,扎实做事,他发明的LCPCT,数十年来经过1000多名专家、学者、领导、企业家论证,被认为是一项国内外重大的科技原始创新发明。已培训专家学者200多人,培养相关技术操作农业技术工人20000多人。经过长期的应用实践证明,LCPCT同时对现代植物生物技术中植物组织培养试管快繁和人类历史应用了2000年的常规育苗技术具有双重重大突破。李长潇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植物克隆之父”和 “世界复制绿色的巨匠”。

在植物克隆方面已经有了如此突出的成就,李长潇还有什么心愿呢?他说他想寻求投资合作伙伴,为我国创办一所世界级的极具特色的“植物克隆大学”,把自己创立的这项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学到真正的专业技术,为社会做贡献,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今年,李长潇已经退休了,可是在我们面前,这位精神矍铄的专家丝毫没有花甲之年的苍老和懈怠。

“我现在虽然名义上是退休了,但实际上根本退不了。因为国内外找我们团队要做的事太多了,我要接着在这个行业干下去,估计到了80岁都很难退。”李长潇笑着说道。

www.clone-p.com

推荐阅读:

上海:雨水连绵植物发芽受阻早春花开尚难预测

广西:园林植物穿上“防寒服”

广东:惠州今年拟投资4.2亿建市植物园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提出沉水植物苦草引种新方法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