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园林生意冷清,有人跑来遛狗,“把这里当公园了”。
中国园林网2月24日消息:没有了“大树进城”的政策刺激,房地产客户采购需求也已发生了变化,以银杏、桂花为代表的名贵大树量价齐跌。在这样的局面下,花木商们开始找寻出路,有的主动转型,打算进军房地产“自产自销”;有的要转行,只要钱给够了就转手。
树木价格
两年前:银杏两万多一株,桂花3000元一株现在:银杏一万多一株,桂花800元一株
商家销售
两年前:销售额轻松上亿现在:去年仅仅成交几千万
冬天残留的寒冷在一点点消融,即将重新焕发生机的大树,却不知将去向何方。
十年前,伴随着“大树进城”的政策刺激,大树产业经历了“数钱数到手抽筋”的行业巅峰。然而,从前年年底开始,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深入,市场需求萎缩,以银杏为代表的大树价格也量价齐跌(本报21日曾报道)。
一位花木商感叹道,过去花木市场的火爆场景,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节俭之风劲吹,奢靡铺张的乱象正在被遏制,客户对花木的采购需求也悄然变化,不再抢购银杏等豪华大树,显得更加务实和理性。
今年2月10日,全国绿化委员会以及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树木移植管理的通知》(后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为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抵制“四风”,坚决摈弃追求奢华、急功近利、违背科学、铺张浪费的城乡绿化发展模式,杜绝大树古树违法采挖、运输和经营行为,坚决遏制大树古树移植之风。凡违法采挖、不能全冠栽植的大树一律不准用于城乡绿化。
大树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反对铺张浪费的绿化观念也正在潜移默化之中。面对这样的趋势变化,记者走访发现,企业为了生存,纷纷寻找着适合自身的新出路。有的花木商视苗圃为“烫手的山芋”,只要价格合适,就想立刻转手。但是,更多的企业却在谋划如何将产业升级转型,度过行业的寒冬。
转让 资金短缺 苗圃转让半年没人接
“前两年,花木生意开始不好做,销售和价格上不去,资金开始出现短缺,这才想到转让苗圃,填补资金的缺口。”去年9月,杨雷(化名)在网上挂出了苗圃的转让信息。
“在苗圃上投入了许多心血和资金,不愿意亏本转让。”杨雷告诉记者,他也在观望市场的行情,如果有所回暖,还是会继续维持苗圃的经营。
但是,信息挂在网上半年了,他的苗圃却始终没能出手。虽然也有前来咨询的人,但是价格却始终不能让他满意。
记者注意到,春节以后,不少苗圃转让信息开始出现在同城交流网站上。而这些转让信息,大都是连同树木和苗圃内的所有设施一起打包转让。
记者还了解到,除了转让,有一些小规模散户,开始把土地退还给农民。
“我总共有六七百亩,现在也想退一部分地,但退不脱。人家(农民)什么条件都满足我,甚至租金少收点都可以。”在温江寿安镇汪家湾经营成都大千园艺有限公司的汪敏,说起这个事情,只有苦笑。她告诉记者,自从去年7月份开始,退地的花木商开始多了起来。“我知道的就有几十上百家。”汪敏说,一些不太懂行的人,看着苗木生意好,租了10亩地,投入二三十万,到最后行情差,没收入,工资、地租都发不出来,现在上面种的树都不要,直接就走人了。
收购 低价抄底 几百万收购价值千万苗圃
一边是小规模散户的急切转让,另一边是部分苗木大户的低价收购。
“行业出现下滑是很正常的,但也意味着一种机会。我们之前就储备了一笔资金,几年前我们就停止了收购苗木,把资金节约起来。去年收购了200多亩的苗圃,花了几百万,要是以前,收购价要上千万。”四川付氏银杏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付立强说,这个行业正在洗牌,集中化、规模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在温江区万春镇镇江村经营温江钧滔园林苗圃的鄢刚,有1000多亩地,他也在这样的转让潮中“捡到了便宜”。
“去年退出的人很多,都是那种两三个人打伙的小苗圃,我们不收地,只收树子,便宜得很。”鄢刚很开心地说,光去年一年,他以一千万的成本,收购了两年前价值五六千万的苗木。
他直言,现在苗木价格普遍下跌,值不了五六千万,另外,在移植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苗木死亡,但他坚信,这一批低价购入的苗木,肯定会走出目前的低潮,创造更高的收益。
至于为何不收地只收树,鄢刚直截了当地说:“稳到起,现在生意不好做,不敢乱投资、乱冒险,地越多,管理成本越高。”
转型 技术入股 利润减少生意却可长久
一部分人退出了苗木行业,然而对于仍在坚守的人来说,急需在行业低潮时,转型升级找到出路。
付立强的思路是,将经营重心转移,过去主营苗木,现在准备将它变为副业,“我们打算开始做房地产,到时候所经营的苗木直接在自己的楼盘上消化掉,自产自销。”
峰景园林公司总经理梁建的思路更为时髦。“听说重庆有一家花木企业用微信进行市场营销,还有专门的运营团队进行维护。我们也准备学习他们,做一个微信的公众号进行推广。”梁建告诉记者,过去遵循的是传统买卖方式,坐地起价,等着买家上门看货,但这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情况了。过去企业也会将信息发布到花木网站,也建有自己的网站,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微信有个好处,就是一对一的交流。客户加微信,证明他对苗木很有兴趣,配合微信上对企业产品的展示和介绍,“确实有客户通过微信和我们谈成生意。”
另外,梁建直言,公司目前主要倾向于和大集团合作。“大集团出资购买苗圃及苗木,我们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他说,还与大集团合作成立公司,以苗木或园林工程方面的技术为资本入股,参与到园林工程的成本预算、园林效果整体设计等环节,这样一来,苗木不愁卖,虽然利润比过去少了一些,但是,生意却可以长久持续下去了。
对话
温江花木要变温江园林
大树产业目前暂处低谷,花木产业又将如何转型升级?记者对话了温江区花木协会副秘书长罗怀留。
华西都市报记者:你怎么看待目前大树产业出现的量价齐跌?
罗怀留:这是很正常的市场波动。
华西都市报记者:花木产业一直都是温江的一张名片,现在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有什么思路?
罗怀留:以前都喊温江花木,慢慢的,我们要转变成为温江园林,可以说以前是种树卖树,但是以后我们主要是卖概念、卖景观。
华西都市报记者:怎么理解这个卖概念、卖景观?
罗怀留:去年年底,温江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花木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参与园林生态公园打造。鼓励成青路、天乡路、温玉路、府通路以及温郫路沿线临路花木企业和花木种植户,对临路面口岸进行景观改造升级。对于符合园林生态公园规划相关要求的,还有一定的补贴。
简单理解,以后的温江苗圃就像是小型开放式公园一样,卖的是整体解决方案,而不再受树木短期的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比如说,一些房地产客户看上整体生态公园,直接全部买下来搬到楼盘。
华西都市报记者:生态公园打造有什么计划?
罗怀留:今年计划要打造4000亩的生态公园,到时候把沿线的苗圃围墙都打开,而且可能还会把温江的绿道贯穿起来。可以说比原来又提档升级了。
新规并非禁止苗圃大树交易专家:仍有升值空间
大树产业暂时不太景气,很多花木商也都在纷纷为转型升级找出路。而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出台的《通知》,又会给大树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通知》明确规定,凡违法采挖、不能全冠栽植的大树一律不准用于城乡绿化。然而,对于如今已在苗圃中的大树,又有何规定?记者从中虽然并未找到直接的表述,但里面也提到,满足城乡绿化需要的良种苗木,是遏制大树古树异地移植的重要基础。对此通知,记者也试图采访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但他直言,目前暂时还未出台具体细则,对此也不方便评价。
“我认为这个通知,主要还是说不能违法从山上、自然林地采挖大树,只要苗圃能够提供合法来源证明,有正规的木材运输证,大树都是可以交易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成都市区周边对于大树的需求量减少,但是川内二级城市、云贵陕等外地的需求仍然很大。因此,一旦严格限制了大树从山上采挖的来源,对于如今拥有大树资源的苗圃来说,是一大利好。该人士直言,近年来城市建设、楼盘绿化的观念有所转变,大树使用率较往年有所下降,大树用得太多,确实是浪费资源。虽然成交量目前有所下滑,但对于一直在苗圃里面生长的大树来说,随着树冠、树形越来越漂亮,也会慢慢升值,未来会在市场上逐渐消化。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陈其兵教授则认为,如今大树产业正在经历深刻的洗牌,“国家八项规定一出来,高端消费也开始降下来了,大树栽植方面,以后会更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能过分奢华,会跟建筑、道路协调发展。”他说,预计未来3-5年仍然是大树产业的调整期,产业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会得到长远发展。
立即评
借力不如发力他救不如自救
市场总是变化万千,无法预测。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在市场上打拼搏杀,实际就是在不断克服着一个个不知何时到来的危机。
借助外力,固然可以让企业撑过一时的低迷,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企业要渡过难关生存下去,光靠他人救济施舍,并非长久之计。与其等待政策转变,不如自己转变经营思路,主动适应政策;等救济,不如自己主动出击,盘活存量,重获盈利能力。
危机当前,恰巧也是企业重新认识自己的重要机会。旁人或许观察得比自己清晰透彻,但怎么扬长避短,还得企业自己说了算。
靠自己,因为企业是最了解市场的主体,产业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经营或者转型升级,才会激发出企业蕴藏的巨大潜力;靠自己,才能够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促使公共服务部门提供更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企业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推荐阅读:
(来源:华西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