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2月25日消息:作者: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
1月22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式亮相,相关的主要组织架构也相继揭晓,也就是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下设六个改革专项小组,其中最大的一个亮点之一在于,将“经济”与“生态”合并,正式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与生态体制改革小组”。尽管该小组的具体人员安排和相关工作机制尚未揭晓,但就以“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并组这一重大举措本身而言,这便是一个大力推进和深化改革的信号。这里面,最具关键的地方是,在未来,“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不再互为割裂,而将融为有机的一体,这样的并组布局充分说明中央对于如何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已经有了长远的深入考虑。
首先,将“经济”与“生态”并组,就理论上而言,这是将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特征、处于不同位置的部门进行一体化的表现。
从它们各自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看,“生态”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上游环节,属于投入部门,而“经济”则处于发展过程的下游环节,属于产出部门。一般而言,这两个部门的关系有着较强的“二元”特征,即存在一定的相互对立性,即,假如重视了其中某一方的利益诉求,则就将在一定程度上将忽略另一方。最简单的一个对比就是,就物质消耗而言,经济部门的总体特征在于做“加法”,增加物质产出的总量,不论增加的速度是高还是低,都务必要实现更多的产值,更高的福利等等;反过来,生态部门在物质消耗上的总体特征,则是做“减法”,因为只有少消耗、少排放和少污染,才能带来蓝天白云。
上述特征对立的结果是,“经济”与“生态”两部门间存在着“外部性”效应。譬如,经济部门在增长过程中会将物质消耗的影响加诸于生态部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而生态部门如果过多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那么也同样会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的成本,影响到社会福利的提高。因此,无论是强调其中哪个部门的作用,都会造成一定的失衡。就经济学而言,“经济”与“生态”并组的最大好处恰恰在于有效地地消除两部门间在取向上的差异,也就是通过“一体化”来降低相互之间的外部性效应,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让“经济”与“生态”形成共同的利益取向。
其次,将“经济”与“生态”并组也有着现实的一些好处。从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来看,其中最大的阻力正是来自于经济。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面临发展思维定势上的阻力;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已经形成了模式上的路径依赖,也就是所谓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要在短时间内扭转经济增长在路径上的依赖都需要我们克服较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具体的利益冲突,在经济总量这块蛋糕不变的情况下,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都必将带来一些利益上的调整,某些产业部门甚至将被淘汰,同时,这种调整的影响扩散开来,还会波及更多的利益主体,这些都势必造成一定的反弹,从而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阻力。
面对来自于经济部门的阻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未来的改革中,彻底改变经济部门的激励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的诉求融入进去,使得经济与生态成为共同体,相互统一。怎么办呢?唯一的可能出路在于,在总体的评估和考核指标体系中,相对地“弱化”经济部门。也就是说,无论是改变倚重经济增长的思维定势,还是克服利益上的阻力,都可以将“生态”作为经济部门的增量,通过增量上的改革,来带动和盘活原有的存量部分。就此而言,通过“经济”与“生态”的并组,其用意并不是要降低经济部门的地位,而是反过来提高“生态”部门的重要性,通过“生态”部门的加入来无形抵消经济部门在思维和利益上的强势性。
不过,“经济”与“生态”并组也不是没有风险,与当下舆论认为这样的并组有利于生态部门的估计不同,还有可能出现的一个结果就是,在强势的经济面前,如没有足够的制度保障,生态反而被弱化。具体的表现有,假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生态体制改革的目标出现一些差异,那么究竟谁服从谁?再譬如,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本身有所不同,假如在这个小组中,经济力量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会不会在技术上出现以经济规律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能?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便表面上仍然是在保护环境,但实际上已经偏离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身规律,最终使得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呢?当然,反过来,以生态的规律来主导经济发展也是有失偏颇的。
最后,“经济”与“生态”并组,究竟应该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回到经济学的理论,即便在形式上消除了政府部门间在“环境”与“经济”上的二元性,但就实质的内容而言,环境与经济的二元性特征并未在结构上得到根本的消除,毕竟,上述两部门本身要服务于不同的施政目标,有着相异的福利效应,这在社会经济资源稀缺,并总量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在同一个深改专项小组内真正地协调好相互的关系仍是极大的挑战。
总体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仍应该纳入到促进社会福利的总体评价中进行考量,即根据它们各自对最终社会总体福利的贡献来决定其地位,并最终在边际福利贡献相等的条件下予以动态平衡。
(光明网记者刘畅 采访整理)
推荐阅读: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