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重新认识和提升“绿化品质”

2014年02月27日 09:35中国江苏网顾德宁

中国园林网2月27日消息:植树节前后,绿化受到关注。2月25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要制止“大树进城”这股风。

令人痛心的是,这股风已刮得太久了,损失很大。近年,各地大谈提升“绿化品质”,但都从绿化工程和城市美化角度解读,如种什么树,成什么景,急于求成,其中不乏“首长审美”,许多“大树进城”就是借着提升某市“绿化品质”名义进行的。这是我们对“绿化品质”认识的局限,甚至误解。其实,“绿化品质”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人的品质,如果人心不“绿”,对树木花草没有爱惜和敬畏,即使做再大的投入,种再好再贵再大的植物,必定也是白搭,也不可能实现环境的绿化。把农村的大树挖到城里种植的错误做法,挖掘时破坏了原来的生态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大树在不符合自然生长条件的地方栽种,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树冠量很难形成原有的数量,生态产出较低。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其背后必是内心失去了对大树生命、尊严和故事的敬畏,把它们只当做商品交易了。

现在我们要重新认识“绿化品质”,首先就是要提高我们做人的“绿化品质”,如何做?

要靠法律,使毁绿行为受到法律的惩罚。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法律并不少,也很严格,只要执法必严,能把毁绿人的脸吓“绿”了,环境中就会少一些毁绿。

更重要的是靠教育,我们在大搞绿化的同时,别忘了在人们的心里也种一棵“树”,绿化家园时莫忘同时绿化人的心灵,绿化不能仅仅种草种树,还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绿护绿教育,在人们心中培育出“绿化品质”。只有爱绿护绿深入人心了,形成品质了,再加上有关奖惩条例的实施及科学管理,才能使草木郁郁葱葱。世界上绿化好的国家,其公民都有较高的绿化品质。瑞士孩子在中国看到有人在景区任意折断树枝,脸都吓变色了,这在瑞士是犯罪。

这一点,是我们目前比较缺乏的。所以,当下,我们不仅要在种树上做大的投入,也要在“绿化品质”教育上做一些规划和投入,调动多种传播手段,结合实际,如消减雾霾的危害等,全面普及“人与绿色”的生态及生存意义,普及相关的科普知识,使绿化品质教育更加广泛、生动、持久和系统。使公民形成爱绿护绿的品质和规矩,对绿色有普遍的爱惜和敬畏之心。这不仅是规范自己,小心翼翼,而对毁绿行为也要全社会嫉恶似仇、同仇敌忾。

我们要高度重视“绿化品质”教育,特别是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因为,说到底,绿化品质教育是一种生存教育,它告诉人们,绿化不仅是美化家园,更是一种最好的生存方式。毁绿就是毁灭我们人类生存的希望;恪守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爱绿护绿不仅是一个地区生态好坏和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的人群文明程度和接受教育好坏的标志。它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态环保教育,更是营造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民主文明、宁静良好的宜人心理氛围,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也是一种科学发展观。

没有大多数自身已具备很高“绿化品质”的公民,没有自身已具备很高“绿化品质”的政府和官员,要实现一地一国的青山绿水,只能是一种奢望。

推荐阅读:

丁燕坤:绿化还是“本土化”的好

山东:大沽河绿化工程4月完工 今年添10处万亩林场

福建:莆田100米绿化带 被走出两开口

海南:海玻市场前绿化带成“垃圾场”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