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2月27日消息:记者: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双增长”。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哪些方面?
赵树丛:我国林业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通过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扩大森林资源总量。
全面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了造林绿化的步伐。新世纪以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造林规模占到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0%左右。在大工程的带动下,我国造林绿化明显加快,近年来每年完成营造林面积都在9000万亩左右。
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形成了全社会搞绿化的局面。截至2012年底,139亿人次义务植树640亿株。近年来,还大力开展了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加快了城乡绿化进程。
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亿万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27亿亩集体林地承包到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积极性,实现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大发展。目前,全国新增人工林面积中,个体经营的占78%。
不断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为造林绿化提供了资金支持。近五年,国家对林业建设投资年均达到12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7倍。特别是人工造林投资补助标准由每亩200元提高到了300元。
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一方面,实施了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森林资源的消耗,持续保持了森林资源的消长平衡,森林蓄积量比上次清查时净增了14.16亿立方米;另一方面,在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加强林地保护管理,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比上次清查时减少了9%。
我国林业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生态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记者:比较最近两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森林资源呈现哪些变化?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有哪些特点?
赵树丛: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在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我国森林资源变化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由137.21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净增14.16亿立方米。
二是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3.91立方米,达到89.79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提高到4.23立方米。随着森林总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亿吨,年涵养水源量5807.0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
三是天然林稳步增加。天然林面积从原来的11969万公顷增加到12184万公顷,增加了21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从原来的114.02亿立方米增加到122.96亿立方米,增加了8.94亿立方米。
四是人工林快速发展。人工林面积从6169万公顷增加到6933万公顷,增加了76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从19.61亿立方米增加到24.83亿立方米,增加了5.22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居世界首位。
综合分析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最近两年完成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第二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及第二次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等数据,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呈现出八个基本特征。一是森林资源增长与木材供应不足并存,木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森林资源的压力日益加大;二是森林资源总量提升与森林粗放经营并存,提高森林质量的潜力巨大,加强森林经营势在必行;三是生态改善与生态退化并存,自然生态系统依然十分脆弱,生态资源总量依然严重不足;四是生态需求增加与资金投入不足并存,资金短缺依然是林业生态建设重要的瓶颈制约;五是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与林区民生问题突出并存,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改善林区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六是林业科技进步与生产技术落后并存,提升林业发展质量效益还有很大的空间;七是社会高度关注与生态破坏严重并存,增强生态意识、遏制生态破坏依然任重道远;八是战略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用好机遇、应对挑战已成为各级林业部门面临的重大考验。
这八个基本特征表明,我国林业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森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分布不均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资源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生态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建立森林增长指标考核评价制度,严守46.8亿亩林地红线
记者: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下一步我国将怎样进一步拓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空间?
赵树丛: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严格保护林地资源。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严守林业生态红线,严格执行林地定额管理,大幅提高占用林地补偿标准和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引导各地节约集约使用林地。
二是切实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继续保持每年9000万亩以上的营造林规模。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屏障,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大修复工程,推进平原绿化、通道绿化、村镇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抚育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功能。更加重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补贴标准,增加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吸收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
三是建立健全森林增长指标考核评价制度。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增长目标已确定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我们将加强森林资源增长动态监测,强化林地变化年度监测,建立对各省区市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林业“双增”目标如期实现。
记者:划定生态红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今后将如何守住林地红线?
赵树丛:生态红线是构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底线,是发展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安全线”和“生命线”。2013年,国家林业局划定了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以及物种四条生态红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出了明确要求。
严守林地红线。根据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目标的要求,我国林地保有量不得少于46.8亿亩,这就是我国的林地保护红线。下一步,我们将把划定的林地红线,落实到省、市、县,落实到地图、地块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严格落实林地规划。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切实抓好各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实施,建立起有效的林地监测、评估、统计等工作机制,形成“以规划管地、以图管地”的管理模式,实现全国林地管理“一张图”。
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实行林地定额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占用林地和林地的非林化,严格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审批。制定占用征收林地项目禁限目录、准入原则,提高准入门槛。鼓励节约使用林地,做到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特别是有林地。
严格查处林地案件。坚持依法治林,落实森林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查毁林开垦、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案件。还要通过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形成保护林地资源的强大社会合力。
科学推进各项改革,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林业如何贯彻落实?
赵树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为总动力,创新林业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科学推进林业各项改革,不断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第一,要深化已经推行的改革,完善各项制度。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要在确保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前提下,规范林权流转,允许农民以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林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林业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森林保险、林业产业市场化改革等相关政策和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简便、有效的林业统计和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抓好一批改革试点,为全面推进改革积累经验。一要抓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公益功能定位和公益事业单位属性,建立相应的财政预算、社会保障制度。二要抓好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激活对集体林区商品林的采伐利用管控,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方便林农自主经营。三要抓好森林认证制度试点,逐步建立国际上认可的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产品贸易。
第三,谋划一批改革顶层设计,为推进改革奠定基础。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国有林区管理体制、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体制和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改革,要整体谋划,搞好顶层设计,为中央推动和实现这些重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和基础条件。同时,要研究林业法制、林业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重大战略问题。
推荐阅读:
(来源: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