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晨:北京园林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思考

2014年02月27日 10:15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

中国园林网2月27日消息:风景园林学的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即解决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顺应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协调,使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人与天调”、“师法自然”等理念是园林和城市的基本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

  ——编 者

  园林即城市。我们要用园林的理念和方法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这当中包括科技与艺术的手段。科技使园林技术不断进步,实现园林功能的最大化,如增加绿量、绿质和绿地的合理布局。艺术则是塑造城市文化、陶冶精神情操、升华城市气质、呵护城市文脉。

  园林不是城市生态文明的全部,还有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绿色GDP等等,但肯定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园林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伴的产物。园囿宫苑到文人、市井园林,庭院街道园林都是如此。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这条绿色轴线正是园林伴生城市的例证。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最重要的人文品牌首先是反映灿烂文化的文物古建和皇家园林。北京园林丰富的历史积淀,皇家园林所独有的浩然王气,使之成为一部异彩纷呈的大百科。有人讲京剧、烹饪、书画和园林是北京的四大国粹。这其中园林之花格外夺目。皇家园林经历了清末悲剧和历史沧桑,从满目疮痍到半世纪的休养生息,大部分又恢复了历史原貌,重新绽开笑颜,颐和园、天坛、八达岭、十三陵,当然也包括外地的避暑山庄、清东西陵、沈阳皇陵及苏杭风景园林,这些都已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从古至今,北京都是荟萃国之精英的文化竞技场、绽开中华各路风采的百花园。北京的传统园林更是博采北雄南秀之众韵,具有海纳百川之胸怀。盛清昆明湖西堤以及谐趣园(借鉴西湖苏堤、无锡寄畅园),现今集园内古亭精粹之陶然亭名亭园都是吸纳各地园林营养的例证。无论皇族王室之园,还是名公巨卿之庭,都以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情趣令人回味,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今天我们园林人不仅要用更多的新绿浸润它,还要用更细的匠心保护它、修复它、完善它。而在传统园林的修葺中,要尊重历史并持谨慎科学的态度,吸纳种种社会、历史、自然与艺术的营养,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

  传统园林理论的继承、发扬与创新是一篇大文章。传统风格中所呈现的环境、建筑、园林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封闭的布局为现代生活所摒弃,与城市也难以融合,完全复制传统园林与时代需求已有差距。但中国传统园林的理念和技法,至今依然是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实践最重要的依据和手段。天人合一、师法自然、诗情画意、宜居环境、“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循序渐进的景观序列、委婉含蓄的诗意表达、小中见大欲露先藏等手法,以及借景、对景、框景等等都在被广泛借鉴运用,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过去一想到园林创作,往往马上把亭台楼榭、山石小桥搬到园里来,一时间园林几乎成为传统手段和符号的代言者。城市是现代的,园林则是传统的。似乎传统城市文化只能靠园林来表达这是不公平的。现代社会生活因时代发生巨变。现代规划理念、现代建筑,还包括电脑、互联网、高速公路、高铁都在改变着社会形态,园林也要紧随时代,一方面继承传统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传统与现代、文脉与时尚在当今的碰撞是空前的、不可避免的,这是时代特点。时尚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往往用“快餐”来形容时尚变化之快。时尚通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就会逐步从“快餐”变为半永恒直至永恒,纳入新的文脉秩序之中。

  现代园林体现的是在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生物多样性原则下,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的城市化进程,更多的表达则是宜居、可持续、低碳等等理念,更多的目的则是为了面向并服务于全社会和整个城市。

  国务院参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刘秀晨/文

推荐阅读:

山东聊城:园林处全面启动绿化补绿工作

黑龙江宁安:打造山水园林城 建设宁安大公园

随春天的脚步来长沙园林生态园赏“新八景”

北京园林启动重污染应急保障措施

(来源: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