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2月28日消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资料显示,我国最早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是贵州省贵阳市。早在2002年贵阳就提出要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2013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国家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便是贵阳。至今,全国大部分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
生态文明的城市建设理念之所以扩散得如此之快,一方面是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屡次重点强调,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对中国而言已刻不容缓。
“美丽中国”构想提出后,在2013年一项由中国市长协会、新华网、中国周刊、新奥集团及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生态文明·美丽城市”中国城市访谈录活动中,被采访的数位市长一致指出:“殷实富裕但环境恶化不是生态文明,绿水青山但生活贫困也不是生态文明。”可见,中国的城市管理者对于生态文明的认知正在加深。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本身也是不断演变的,从最初的军事、经济、文化,到如今的生态。生态作为一座城市不可移动的竞争力,成为其他竞争力要素的基石,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基于这一点。
如果城市发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应该怎么做?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讨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或改良过程:
第一,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即优化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方向;
第二,加强环保配套措施,特别是要加强机制改革和相关管理措施。
第三,改变消费观念,建立绿色消费观。
第四,不断总结与推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验,加强城市交流。通过诸如“生态文明·美丽城市”这类的优秀生态城市走访活动,我们看到,中国城市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湖滨城市与重工业城市不同,文化古城与资源枯竭型城市亦不相同,但所提炼的这些经验对于同类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