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0日消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近日完成了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内倒伏树木的生态调查。科研人员共采集样方凭证标本900余份,重点对树型分枝结构尚且保存完整的新近倒伏乔木进行了针对附生苔藓和地衣的抢救性调查。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强降雪。其中,红河州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屏边县水围城在这次大雪天气中受灾尤为严重。由于林地土层太薄,根系纵向延伸不够,或木质韧性较差等原因,保护区内很多乔木的枝条,甚至整株大树,均因不堪大雪重负而被压断或压倒。不少倒木因倒在公路上而影响了交通,为赶在这些倒木被道路管护工人切割清理之前获得附生植物从树干基部到树冠连续分布的数据,昆明植物所标本馆马文章、刘栋、张雁云等人冒着雪后严寒开展了此次调查。
与以往类似的调查所不同的是,本次调查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了大量分布在林冠中上部附生苔藓、地衣的多度(盖度)和物种组成数据,还与植物所“喀斯特植物物种演化研究组”的研究人员一起,记录了相同林冠位置的附生维管束植物的分布情况。这些数据对于正确认识林冠生境的生态价值至关重要,亦为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评估极端天气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