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2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因为它们,专门制定了一部保护法规;因为它们,拆除民房、迁移居民,建立一座公园;因为了它们,地铁站点移位,经济损失不计其数;给它们体检用上“超声波”,为躲避天灾装上避雷针。而享受这些特殊待遇的就是上海的古树名木。
新一轮的普查数据显示,上海的古树名木目前有1581棵,近80个品种,比5年前的普查数字1566棵,仅多了15棵。“与常住人口相比,上海平均一万人才拥有一颗古树名木。古树名木是大自然和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巨大财富,它们保护得如何,直接反映了市民的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它们享受‘熊猫’般的待遇当之无愧。”上海绿化管理指导站站长严巍告诉记者。
为一群古树立一部法规
1982年,上海市人大专门组织人大代表分赴普陀、嘉定等区县检查古树名木现状,提出要立法保护古树,此举开创了我国第一部为古树立法的先河。1983年10月,保护古树的法规《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出台,这是我国第一部古树名木保护法规。
《规定》颁布20年后,市人大听取各方面意见修订,更名为《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并于2002年正式颁布实施。《条例》中首次将树龄为80年的树木列为古树后续资源,纳入《条例》保护范围。这些对古树名木保护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上海的古树名木由1982年普查时的59个树种1157棵,到现在近80种1581棵。
为一株古树建一座公园
2002年,一个特殊的景观园区在嘉定区向游客开放,它就是上海编号为0001的古银杏景观区。此古银杏树龄1200多年,为上海“树王”。古银杏原生长在一片菜地中,周围有许多坟墓。为了让千年古银杏有个更好的家园,相关部门把周边的坟墓全部迁移,根据银杏生长习性,建成一个拥有9亩地的以千年古树为中心的景观园区,整个保护区是原来的60倍,除了原有的树木外,还栽种了许多小银杏陪伴它。
在闵行,有一株虬枝横空的古紫藤,古紫藤系明嘉靖年间本地诗人董宜阳手植,故定名为“宜阳古藤”。为保护这株约有500年历史、上海最古老的紫藤,1992年,拆除民房、迁移居民,辟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紫藤绿地。1999年,又以古紫藤为主景,在各景点前共分植了一百多株造型各异的紫藤,形成以紫藤为特色的公园。
一切以古树为中心,看上去不可思议,但在上海,为了它们,宁愿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让道路变弯,地铁改道。
在静安公园内,由34株古悬铃木组成的古树群,它们中最粗的需3人合抱,即使最细的,也必须2人合抱,至今已有150年历史了。
1994年,“地铁二号红线静安寺车站可行性报告”车站站体的二套设计方案,全从静安公园下面。这样,34株古树中有6株必须迁移,10多株古树将会受到牵连。1995年,静安区最后决定将车站移位,移到南京西路,与古树擦肩而过,34株古树没有一株需迁移。这样,古树群保住了,代价也是挺高的。将车站移到南京西路,单因封路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达3000万。
给古树穿上高科技外衣
雷击能给古树带来灾难,甚至毁灭,更何况上海为多发雷区。为了保护古树名木,相关部门给它们穿上了科技外衣。
2002年8月,青浦一株高26米,胸径1.6米的古银杏惨遭雷击,树冠折断近半,最粗一枝达65cm。2002年12月,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避雷材料,在周边没有庇护物的古树周围安装了避雷设施。安装以来,经过了春夏多雷季节,古树避雷效果良好。
声纳探测仪是以测定应力波传播时间为原理,在古树名木无损检测中应用的一种检测仪器。将10个钉子均匀、水平钉在树干上,连接传感器,按次序对每个钉子进行敲击,其他九个传感器便接收到声音信号,最后经过软件进行分析便得到了树干“CT”图像,树木是否有虫害等信息一目了然,有效代替了传统检测方法对树木的伤害。
“古树名木对上海来说,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不好好保护它们,不管对祖先还是后代,都是一种损失。”上海绿化指导站党总支书记、教授级高工傅徽楠表示。
推荐阅读: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