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3日消息:作为林业行业的记者,想在两会上采访林业问题并不容易,生态红线例外。
两会期间,《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0多位代表委员,他们都愿意就生态红线发表意见建议。
“生态红线必须严守”、“生态价值远比一时的经济增长更贵重”、“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简短的评价,从代表委员口中说出,总是铿锵有力。
这足以证明,生态红线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底线已经深入人心。
四条“生命线”留住青山绿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此前,国家林业局于去年7月启动生态红线保护行动,划定了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
“红线是什么?就是雷池,不能越半步。划定生态红线,其实就是党和国家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我们必须改善生态、必须建设好生态。”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一说起生态红线,音调提高了许多。
“林业的四条红线,维护的是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要迈出实质步伐,这四条红线就是物质保障,没有这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空话,美丽中国梦就实现不了。”吴鸿说。
“划定生态红线,这是一个正确、英明的决定,很及时。针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敏感地区设计的红线,就是生命线。”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霍学喜说。
“生态红线也为一些在生态建设上刚刚取得一点成绩的地方敲响了警钟,不要觉得抓几年生态建设,植被好了,就可以开发了。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遵循这个原则,生态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次全面退化,再恢复起来就更难。”霍学喜道出了他的忧虑。
生态红线,犹如马路对面的红灯。闯,可耻!不闯,留下的就是文明。面对我国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现状,除了选择文明,我们别无他法。
生态“紧箍咒”不绊发展脚步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否就意味着生态脆弱地区或生态保护区,应该以放慢发展速度的代价来维护生态环境呢?
“用红线保护生态是必要的,但是红线划定之后,并不意味着当地的居民应该因为保护环境而失去从经济发展中受惠的机遇。恰恰相反,生态红线应该理解成生态红利,尽管可能因为政策原因失去一些发展机会,但是完全可以通过绿色产业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说。
划定生态红线,是为了给破坏性发展戴上紧箍咒,并非给发展设绊脚石。不是放弃GDP,而是创造绿色GDP,抢占绿色发展制高点。
“如果我们连生存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了,发展从何而谈,又有什么必要谈GDP呢?所以,不要以GDP来论政绩,而是要以当地的生态保护程度、人类宜居率来考核。毕竟,没有生态,就无从谈起文明。”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
“共产党不愿意老百姓受穷受苦,发展经济就成为很多地方领导的首要选择,以GDP为中心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扭转这个局面要靠红线思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说。
近年来,重庆市用在生态建设和保护上的资金有50亿元,全市森林资源数量增长、质量提高。“巨大的投入换来绿水青山,生态附加值就是真金白银。”张洪说。
山清水秀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小康生态恶化更不行。只有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可持续、生态可承载的基础上,才可能人富山绿。
打赢“保卫战”还需立法推动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近5年间,我国各类违法违规占用林地年均超过200万亩,其中一半是有林地。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的压力剧增。
形势如此严峻,红线怎样才能守得住?
“确立生态红线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红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江苏省主委周健民说,应根据生态红线的内涵和定位,研究制定生态红线的保护机制,并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中。
“还要追究责任。”周健民建议,逐步将生态红线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触犯生态红线、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责任,并且应该终身追究。
全国人大代表、祐康集团董事长戴天荣建议,加快划定全国统一的生态红线,制定保护、修复的规划,对生态红线的破坏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对超过生态承载力的区域进行修复和还原。
“单靠行政法规推动生态红线划定,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上升到法律高度,纳入立法规划。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就是个顺应时代发展的决定。在这个制度下,官员在规划发展的时候自然就会考虑生态因素。”霍学喜说。
可喜的是,对生态红线立法保护,已有地方迈出了步子。
2月15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对山、河、湖、湿地、公园、林带等实行永久性保护。继天津之后,2月26日,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决定》,南京的生态红线划定也具有了法律效应。
我们期待,下一个市、下一个省、乃至全国,逐步对生态红线立法保护。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