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8日消息:2013年是我省全面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第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核心,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搞绿化的基本方针,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取得显著成绩。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首战告捷
2012年10月7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10月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启动电视电话会议,全面拉开了工程建设序幕。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强化保障机制,迅速掀起了大规模造林绿化的热潮。2013年全省共完成新造林304.15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86万亩年度造林任务,比上年增加111.36%,为近10年来全省造林最多的一年。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取得明显成效。池州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实现了我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零”的突破;合肥、安庆市“创森”工作已通过国家专家组核查验收;黄山、宣城、六安等市“创森”工作扎实推进;淮南市在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之后,又加入到“创森”行列;淮北市积极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颍上县、黄山区、宁国市、祁门县、桐城市、岳西县、青阳县、霍山县、肥西县等9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等113个乡镇成为省级森林城镇;与美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全省共创建省级森林村庄954个;建设森林长廊2011公里,其中创建示范路段1197公里。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各地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过程中,坚持把植树造林与美好乡村建设、城乡环境整治相结合,森林增长与林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统筹林业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因地制宜地开展植树造林,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亮点。池州市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集中力量推动城乡增绿、城区增景。六安市扎实推进百万亩油茶发展工程,共完成油茶造林15.8万亩,全市油茶种植总规模已达78.5万亩,居全省之首。黄山、宣城等市大力发展毛竹、核桃、香榧等特色经济林,经果林面积约占新造林的一半,有力促进农民增收。亳州、阜阳等市以农田林网体系建设为重点,植树造林与水利兴修、村村通工程、村庄防护林建设等相结合,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宿州市大力开展森林长廊建设和村庄绿化,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合肥、芜湖等市鼓励发展林苗两用林,区域化、规模化特色鲜明,其中合肥市苗木生产总规模达65万亩,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滁州市按照一地一景、一园一品的发展理念,全市新建500亩以上的林业特色园47处。安庆市积极推行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加大休闲观光和经济果木林比重,着力打造“不砍树、能致富”、具有现代气息的林业特色产业。马鞍山、蚌埠等市在城乡结合部,大力建设经果林带、景观林带,建立现代林业示范园。淮北、淮南、铜陵等市以城市周边石质山、矿山为重点,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恢复植被、绿化荒山、综合整治。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在新形势下,造林绿化正在向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各地因势利导,创新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等方式,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大户投资造林,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形成了“社会得生态、企业得效益、农民得实惠”的喜人局面。2013年全省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造林占新造林的80%以上,吸引社会投资150多亿元。不少地方在森林长廊和重点项目造林中,在尊重群众意愿、保证群众利益的前提下,采取政府统一租赁土地、反租倒包的方式,由大户和企业承包造林,有效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既破解了造林用地难题,又扩大了造林投资渠道,落实了造林管护责任。
科学指导,保证质量。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启动之年,各级林业部门全力以赴做好技术服务与指导,及时调剂林木种苗余缺,有力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2013年,在遭遇夏季严重高温旱灾的情况下,全省造林平均成活率仍达到89.4%。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林业厅制定印发了《安徽省造林技术导则》和石质山地造林、血防工程造林等7个技术导则与标准,研究出台了工程建设考核办法、核查验收细则和森林城镇、森林长廊、森林村庄考评办法等,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技术规范和政策支撑。春季造林期间,全省组织开展了万名林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服务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活动,省林业厅派出24个专家组深入各市和16个重点县巡回指导,并组织专家通过网络解答群众技术咨询。针对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及时编发了《林业抗旱技术要点》,指导各地抗旱保苗。蚌埠市全面推行林业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面向基层和群众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工作。芜湖市实行林业技术干部“一线服务法”,做到“四到、四服务”,即到基层、到城镇、到山场、到路段;服务林农、服务林企、服务部门、服务基地。安庆市实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项目责任人“三位一体”捆绑作业,严把苗木关、栽植关、管护关。
加强督查,有序推进。省政府把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纳入目标管理,与各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市、县也层层签订了森林增长目标责任书,强化责任,兑现奖惩。在整地和造林关键时段,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多次派出督查组,赴各市进行督促检查,并实行造林整地定期通报制度。各级领导亲自上阵,深入基层,调研督查。合肥市建立了植树造林查询监督网,实时公布进展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评判。宿州市将实施城乡增绿工程作为2013年度十件惠民实事的第一件,加强督查考评。黄山市实行“旬报告、月通报”制度,组织县(区)开展“互查互评互学”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完善规划,落实任务。2012年10月9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2012-2016年)》,确定了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按照“主攻丘陵、巩固山区、提升平原”的总体思路,各地结合区域和林情特点,突出生态脆弱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山、水、田、林、路,全方位拓展造林绿化空间,落实造林任务。针对局部地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省政府办公厅于8月29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规划、落实2014年度植树造林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确定到2016年的森林覆盖率目标和森林增长任务。在广泛征求、充分吸收各市、县政府和基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11月11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调整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规划任务的通知》(皖政办秘[2013]170号),决定对原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造林总任务调整为973.915万亩。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
2013年,以“全民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强省”为主题,全省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植树造林周”活动,各级党政领导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江淮大地植树造林高潮迭起。据统计,全省共有3605万人次以多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完成义务植树1.4亿株(当量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2.6%。
2月16日,省委书记张宝顺等35位省级领导,与省市机关干部群众、在肥部队官兵1200余人,在合肥滨湖新区参加义务植树劳动,为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挥锹添绿。全省各地按照“上下联动、分级响应、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要求,纷纷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义务植树活动。滁州、合肥、安庆、淮北、池州等市及其各县(市、区)党政机关,集中时间、统一行动,相继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形成声势。据统计,“植树造林周”期间,全省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共组织植树活动477次,参加义务植树的机关干部和群众达到20多万人、植树296万株。
省军区广泛开展军民共建“八一林”活动,2013年共有8642名现役官兵、2121名专武干部和36447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植树造林,共建设“八一林”基地223个,完成造林25074亩。武警部队组织开展“种活一棵树、绿化一块地、净化一片天”活动,积极营造“武警林”、种植纪念树。2013年共出动兵力6702人次,车辆405台次,参加和支持地方义务植树活动。
各社会团体、各行业积极参与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踊跃投身国土绿化。各级妇联组织以建设“巾帼林”基地为载体,组织广大妇女参加植树,共举办“巾帼林”造林培训班77期,培训妇女7250人;举办植树活动225次,建立省级“巾帼林”基地200个,完成造林9.9万亩。各级共青团组织整合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共组织30余万名青少年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植树154.5万棵,建立“青年林”基地13.3万亩。各级工会组织积极营造“工会林”。省总工会组织机关干部在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蚌埠、宿州、滁州、芜湖等市工会组织开展了相应的植树活动。合肥市创新义务植树形式,面向社会招募“护绿使者”,共有2200多市民报名参加,成立了护绿使者志愿服务支队,分片下设16个大队,每个大队建设一片志愿服务林,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爱绿护绿志愿服务集体活动。中铁十三局集团公司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认养包河区500亩的义务植树基地,总投资额达3000多万元。安徽音乐台组织40多位听众参加认建认养树木活动。巢湖市车友会组织50多名车友,在滨湖大道烔炀河口湿地公园栽植300多棵垂柳。淮南市13家银行联合在上窑林场兴建“淮南市银行业青年林”100多亩。[分页]
部门绿化扎实推进
按照部门绿化责任制的要求,全省各部门、各系统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造林绿化,有力地推动了国土绿化事业发展。住建部门组织创建园林城市取得新突破,滁州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池州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到5889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5941公顷。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72%,绿化覆盖率达到38.8%,人均公园绿地11.92平方米。倡导绿色出行,加快实施城市绿道建设,建成城市绿道示范段430公里,超额完成省政府300公里的年度目标任务。交通部门以提高公路社会形象和综合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创建公路森林长廊,2013年绿化投资超过8000万元。目前全省高速公路绿化率达到100%,国省干线公路绿化率达到97.6%。水利部门把开展造林绿化、促进森林增长作为江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以长江、淮河、怀洪新河等大江大河和巢湖等湖泊周边为重点,建设森林长廊80公里,造林1.5万亩,造林成活率平均达到95%,林木保存率为80%。铁路部门大力推进铁路绿化,努力打造生态铁路,2013年在铁路沿线植树38.4万株。目前全省境内铁路已绿化1723.3公里,绿化率达到87.7%。省农垦事业管理局以淮北、沿淮和沿江平原农场为重点,实施农田防护林提升工程,投入资金1439万元,完成造林6183亩。目前全省垦区造林保存面积达2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5.8%。
“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快速启动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013年12月,结合全省“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和秋冬造林整地,全省启动“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12月13日,省绿化委员会、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林业厅制定了《关于开展“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用三年时间,使全省铁路绿化率超过95%、公路绿化率超过95%、河渠绿化率超过90%,城市周边、景区周边和省际周边宜林荒山荒地全面绿化,全省城乡实现绿化增量提质。省林业厅于去年12月30日在颍上县召开现场会,对全省“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进行部署安排,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制了《安徽省“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总体规划(2014—2016年)》,规划“三线”线路绿化和林带建设5995.9公里,造林33.8万亩,补植林木117.2万株;扩建“三线”林带总长度1404.5公里,造林7.5万亩,补植林木334.6万株;规划“三边”造林35.6万亩,改造森林53万亩,新建农田林网面积87万亩。目前各地正在结合实际,认真制定方案,加紧组织实施。宿州市行动快,以“五路一河”为重点,实施城乡增绿工程。黄山市力度大,绘制“三线三边”绿化提升点分布示意图,实行挂图作战,并建立绿化提升台账,定期检查,严格对账销号。合肥市措施实,主攻环巢湖大道、312国道、206国道等138.5公里绿化提升任务,市县财政奖补标准和资金已经确定。
国土绿化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法制保障有力。2013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省政府修订发布了《安徽省森林防火办法》,制定下发了《安徽省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目前,全省已有林业地方性法规10件、政府规章10件、规范性文件25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地方林业法规体系,为推进国土绿化、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2013年,省人大常委会还组织开展了《森林法》执法检查,加强执法监督,有力促进了林业依法行政。
投入保障加强。2013年中央和省财政共安排林业方面资金26.8亿元,较上年增加4.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8.9亿元、省财政7.9亿元;新增林业贴息贷款28.0亿元、贴息资金8320万元,贷款增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存量位居全国第三位。特别是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中,省政府安排5亿元造林补助资金,并首次于造林前下达各地,带动市、县财政投入28.8亿元,吸引社会投入150多亿元。
林业改革稳步推进
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林权规范流转,全省已办理林权流转612万亩,流转林地18万宗,流转金额73.12亿元。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林改和银林合作新途径,全省已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9万宗,抵押贷款金额48.22亿元。全省正式启动森林保险试点,宣城、安庆、池州、六安和黄山5个山区市作为试点市,投保森林面积2997.4万亩。加快培育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省林业厅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认定、监管办法》,省林业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省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办法》。目前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91家,林业专业合作组织6580个。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我省被列为全国7个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试点方案已经国家批复,正在细化落实之中。2013年全省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开工309户,开工率100%,其中101户基本建成,建成率32.6%;新建和维修林区道路55公里,其中新建22公里。
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全面加强
全省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执行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组织编制了省、县两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制定出台了《安徽省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办法》。2013年使用林地定额3.1万亩,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认真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林木凭证采伐、木材凭证运输和经营加工等制度,2013年森林采伐量为247.8万立方米,采伐对象主要为森林抚育间伐、工程建设征收占用林地采伐、低产低效林改造以及森林病虫害除治等,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857.9万立方米目标以内。加大森林资源保护执法力度,全省共受理林业行政案件18268起,查处18189起,案件办结率99.6%。先后组织开展了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的“天网行动”和“雷霆行动”,全省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共立各类刑事案件360起,破案295起,破案率达8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组织实施了一批湿地保护项目,开展了第二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第二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成功实施了第9次扬子鳄野外种群放归活动。
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责任制,强化野外火源管理,加快专业森林防火队伍建设步伐,完善森林防火应急处理机制。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67次,其中:一般森林火灾38次,较大森林火灾29次,受害森林面积157.7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0.041‰,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013年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602.5万亩,成灾率为5.9‰,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6.5‰目标内;无公害防治率为90.4%,测报准确率达到98.3%。
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13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2059.5亿元,同比增长28.7%,跨入全国林业产业先进省行列。宣城、宿州、六安、滁州等4个市林业产值超200亿元。主要林产品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木材加工和人造板业加快技术更新和产品转型,木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全省木材产量477.5万立方米,同比下降了4%;人造板产量上升到184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41%,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省林业厅印发《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6)》,实施林下经济发展“5211”战略,引导和鼓励林业企业和广大林农,进行林药、林苗、林菌、林菜、林粮、林渔、林禽等各具特色的复合经营。全省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885万亩,从业人口达625万人。
森林生态旅游业方兴未艾。省林业厅与省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安徽省森林旅游示范景区评定办法》,积极开展省级森林旅游示范景区建设;全省新建省级森林公园6处,合肥大蜀山省级森林公园成功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也于去年底正式获批。目前全省森林公园总数已达70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0处,省级40处。2013年全省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1499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1.5%,创造森林旅游综合收入103.5亿元。
全省苗木花卉产业持续加快发展,2013年完成林木育苗面积达10万亩以上,全省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0余万亩,产值达120多亿元,从业人员60多万人。合肥“苗交会”已发展成为全国四大苗木花卉交易平台之一。2013年合肥“苗交会”参展企业达1450家,成交金额达20.38亿元,规模、效益再创新高。
竹业和以森林食品为主的林产品采集加工业成为山区经济重要支柱。2013年,宁国市山核桃、板栗、毛竹等林产业实现产值75.1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6021元。霍山县仅竹业产值就达5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30%来自毛竹。
2013年全省国土绿化取得显著成绩,但与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幸福指数的愿望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各地造林绿化发展不平衡,总体投入仍然不足,少数地方造林绿化树种不合理,造林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下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是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关键之年。全省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统揽国土绿化工作全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好安徽作出新的贡献。(安徽省林业厅)
推荐阅读:
(来源:国家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