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9日消息:中国国家林业局日前那公布了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在2009年举办的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我们国家要实现林业的“双增”目标,就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都有增长。这一次清查的结果表明,我们在森林蓄积量上已经达到了“双增”的目标要求。因为2005年时我们的森林蓄积量是137亿立方米。第8次清查的结果表明,森林蓄积量已经达到了151亿立方米。”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示,语气中透着一丝自豪。
中国林业创多项世界第一
据了解,中国的森林资源清查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第8次清查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结束,历时5年;而上一次清查(第7次)则是2008年底结束的。林业专家分析、对比历次清查,尤其是第7次和第8次两次清查的数据,得出结论:中国是近20多年来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比如,从第7次森林资源清查到第8次清查的5年多时间内,全国的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由137.21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净增14.16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面积从原来的11969万公顷增加到12184万公顷,增加了21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从原来的114.02亿立方米增加到122.96亿立方米,增加了8.94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从原来的6169万公顷增加到6933万公顷,增加了76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从原来的19.61亿立方米增加到24.83亿立方米,增加了5.22亿立方米。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指出,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大背景下,中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全国森林面积由1992年的1.34亿公顷增加到目前的2.08亿公顷,净增近74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3.92%增加到21.63%,净增7.71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101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净增50.37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933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在2010年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指出,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保障了亚洲地区森林资源的增长;中国人工林面积继续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森林面积增长最多的国家。
林业重点工程是中国生态建设主体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同时国土荒漠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为改变祖国的山川面貌,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在2009年0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到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双增”目标。国家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些重大决策和举措推动现代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我国林业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立足国情林情,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赵树丛这样对记者说。
中国林业发展采取了符合自身条件的政策措施,首先是坚持深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使其成为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最新发布的《201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全年造林609.2万公顷,其中,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完成造林249.16万公顷,占40.9%。
截至2013年底,天然林保护工程累计造林1508.99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造林2580.62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造林746.03万公顷;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累计造林4940.76万公顷。
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叶荣华说,天保工程一期是目前我国实施成效最为显著、综合效益最大的生态工程。它构筑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天然绿色屏障,为维护我国大江大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遏制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过伐趋势,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
2013年,退耕还林工程写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新一轮重点地区退耕还林总体方案初步形成。该工程对增加森林面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分页]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已顺利结束,规划的林业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同时二期工程建设已经启动。经过十多年建设,工程区森林面积明显增加,风沙天气和沙化土地显著减少,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保持在24.7%-28.3%。
国家为林业重点工程投入巨资,其中仅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第一期(1998-2010年)投资1000多亿元人民币,又将为二期(2011-2020年)投资2440.2亿元人民币。
除此以外,各省、市、县还持续推进或启动实施一批地方造林绿化工程。如,北京市继续推进平原造林工程,仅2013年全年完成平原造林2.43万公顷,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已达20.85%;安徽省深入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浙江省全面启动“四边”(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绿化行动;云南省启动陡坡耕地治理工程;宁夏自治区启动实施绿化美化、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五大生态工程……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绿化祖国提供了动力
2004年,福建省永安市农民李谋煌从政府手中拿到林权证;2005年,凭借一张拥有200亩林地的林权证,他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了利率很低的数十万元贷款,办起了合作林场。他由此成为当地“第一批拿到林权证、办合作林场、申请贷款”的林农。经过近10年的发展,他的林场现在已经是林木茂盛,他也靠植树造林和多种经营致富了。
永安是中国最早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方之一。2008年07月14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自此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在全中国推开。具体做法是: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
如今,像李谋煌这样拿到林权证的农民在全国已经达到近1亿人。1.8亿公顷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和价值数万亿的林木所有权分到林农手中,确权到户。
林权制度改革大大激发了广大林区农民的造林育林积极性。农民、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通过多种方式开展造林绿化,承包经营、农户联营、公司加农户等造林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农民们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科学经营林地。人民让林地得到保护,林地让百姓更加富裕。
就以福建永安来说,2004年后,全市年新增更新造林都在5333公顷以上,比改革前翻了一番多;全市胶合板实际产量约9万立方米,比2004年约3万立方米增了两倍。2012年永安林业总产值达到96.5亿元,比2004年的20.39亿元翻了两番还多。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为植树造林提供了保障
今年3月12日是第36个义务植树节。这天,家住京西的林韦带着粗纱手套等劳动工具早早地开车来到郊区,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说起来,他已经连续十多年参加义务植树节了,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到北京郊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自从1979年2月23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之后,无数的中国人投身到这一活动中来。
据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的《201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2013年全国共有5.3亿人次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植树25.2亿株。截至2013年底,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144.3亿人次,植树665.2亿株。
义务植树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国土绿化,尤其是城市绿化进程,对培育国民关爱环境、重视绿化的精神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近年来,义务植树的制度保障不断加强。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有12个省区市由省级人大颁布实施了《义务植树条例》。北京、上海、吉林、四川、青海等省区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绿化条例中对全民义务植树作了相应规定。
去年3月12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对记者说:“林业为美丽中国确实能更多地增绿添彩。美丽中国,绿色是根本。大地只有披上了绿装,才有了美的基础。如今,林业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森林、湿地、荒漠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职责,要勇于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更多地为山川大地增绿添彩。”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