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共建美丽济源 拓展绿色发展空间 加强生态保护

2014年03月19日 11:08新华网河南频道

中国园林网3月19日消息:据济源市宣传部消息,绿色充满生机,绿色代表希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采取强力措施加以推进,着力破解环境资源“瓶颈”约束。连续8年,市政府每年的1号文件都是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为抓好大气重污染应急处置,济源市制定了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最大限度消除重污染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济源市还建立健全了环保工作督导汇报机制,定期督查通报、综合考评,推动了任务落实,确保了城乡环境质量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济源市氮氧化物减排首次出现“拐点”,排放量开始下降;蟒河、沁河、济河三个出境断面水质均较好控制在省定指标以内,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较好改善。 2013年,济源市按照“保障发展、保护环境”的“两保”根本要求,以践行生态文明为主攻方向,以开展美丽济源建设环保治理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扎实开展环保治理三个“百日行动”,强力实施大气、水和农村环境整治三大工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呈现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并被评为全省环境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优秀单位。

污染减排拓展绿色发展空间

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发展可持续。对环境保护而言,就是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污染减排。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2013年6月份开始,济源市开展了美丽济源建设环保专项治理三个百日行动,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阶段性集中整治。环保整治就像一场战役,战场在哪里?如何组织进攻?济源市决定从结构调整上做文章。

承留镇养殖小区曾是济源市规模最大的养殖小区之一,也曾经是群众增收的一项重要来源。但随着城市的扩张转型发展,位居二环路附近的养殖场渐渐成为湨河上游的重要污染源。随着取缔二环内养殖小区一声令下,该镇200多家养殖场全部关停,蔚蔚成片的养殖小区顷刻以为平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协调组织下,养殖户纷纷转行发展,有的在附近的虎岭产业集聚区上班当了工人,有的涉足第三产业赚到更大利益。

北海街道下街居委会是回民聚集区,曾经有13家小制革厂,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放。专项治理开始后,有关部门克服种种困难,将13家小制革厂全部叫停。为了发扬皮革制品传统产业的资源优势,市委、市政府围绕行业发展的新动向,确立了新的产业发展定位。

百日攻坚专项治理行动,济源市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在二环以内及蟒河流域沿线依法取缔养殖小区580户;深入实施河道“彻底清淤”工程,完成了蟒河、济河及其支流11条、74公里河道清淤整治工作,提高了河流自净能力。大力加强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建成污水配套管网43公里,实现城区生活污水全部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依法关停了北海下街的13家小制革厂,先后对近50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污染物排放量大、环保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偷排漏排超标污染物的企业实施了拉闸断电、限令整改甚至予以取缔,消除了环境安全隐患。共实施治理项目15个,总投资13.6亿元,其中实施脱硝脱硫技改工程5个、综合整治项目7个、深化治理项目3个,全部通过了环保验收。投资3000万元,建成投运了30个农业源减排治理工程项目。同时,济源市还创新技术手段,采取自动监控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等措施,监管55家国控、省控和市控重点排污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确保重点企业的65套自动监控基站正常运行,监测数据实现了与省、市环保部门的联网和实时传输。

机制创新增强绿色发展动力

污染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更需要机制创新增添活力。2013年,济源市通过政策和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和生动实践,为绿色发展注入了保障和不竭动力。

完善市级领导分包机制。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讨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任务。36名市级领导联系分包3个产业集聚(开发)区、16个镇(街道)和14条主要河流,对环保治理专项行动进行督促指导和专项整治。

完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强化部门联动,积极协调发改、工信、住建、公安、农业、畜牧、水利、安监、药监、供电等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环保工作。

完善专项行动督导机制。市政府从环保、住建、水利、公安、畜牧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建环保治理专项行动办公室,采取日督察、周通报、月总结等措施,督导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完善舆论宣传引导机制。通过每周一期工作动态、一期工作简报和一期环保手机报,在市级新闻媒体开设专栏等形式,营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推动了工作扎实开展。

为了守护绿色发展环境,去年济源市不断强化责任网格化、管理分类化、制度体系化、执法模板化、技能专业化的“五化”监管监察模式。

责任网格化,即将全市划分为8个主体网格和34个单元网格,由46名网格责任人对1000余家企业严格监管;管理分类化,即按规定将企业划分为守法、警示、严管3个类别,实施差别化环境监管;制度体系化,即先后制定了环境监察“黑名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面规范了环境执法行为;执法模板化,即先后制定了现场检查模板、环境违法案件调查模板、监察文书制作模板和企业现场监察信息档案模板,确保环境执法行为在阳光下运行;技能专业化,即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环境监察监控“大比武”,进一步提高了环保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升了环境监管整体水平,消除了环境隐患。

在有力机制的促进下,济源市城乡环境质量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大气环境方面,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任务圆满完成,特别是氮氧化物减排首次出现“拐点”,排放量开始下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省定要求,受到国家环保部核查组和省环保厅的充分肯定。水环境方面,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任务圆满完成,蟒河、济河、沁河三个出境断面水质全部控制在省定指标以内,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环境方面,新型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实现了阶段性治理目标,坡头城镇污水处理厂和轵城污水管网建成投用;加强对全市取缔区域外的养殖场(区)规范化整治,有效遏制了农村面源污染恶化趋势,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新年伊始,济源市实现了实时发布实施环境质量新标准后空气中的PM2.5浓度情况。

“三大工程”铺开环保新画卷

2014年,济源市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济源”这一主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提供保障。总体目标是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完成国家和河南省下达的总量减排目标任务,确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省定指标要求,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一是实施“蓝天工程”。落实好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加强电力、铅锌、钢铁、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治理,积极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施工和道路扬尘防治,开展PM2.5监测信息发布,加强大气重污染应急处置,有效遏制雾霾污染。强化环境容量预算控制管理,加强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严格环保准入和严控污染物排放增量,确保完成减排目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争创全国区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试点。

二是实施“碧水工程”。加快实施水系生态保护规划,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强化企业污染排放监管,加快重点区域、河流沿线污水配套管网建设,确保生活污水全部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编制畜禽业发展和污染治理规划,整治河流沿线畜禽养殖场(区),实施畜禽养殖粪污水综合利用,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加强蟒河、湨河等源头治理和改造提升,实施河道清淤工程,逐步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

三是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突出清洁生产、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深入实施国家低碳城市和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突出抓好“双超”、“双有”和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按循环经济和废物综合利用模式改造提升,“榨干吃净”工业“三废”,坚决关停不达标企业。深入开展城中村“五化”达标、清洁卫生进家庭活动,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有效措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济源在全域范围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提供环境保障。

推荐阅读:

河北亟需“绿色崛起”——陈国鹰

江西:发展绿色产业 上犹“加减法”守护蓝天碧水

山东烟台:大窑中心小学 珍爱绿色 共护家园

山东:青岛世园会陕西展园 展示绿色陕西生态陕西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