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20日消息:“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像欧洲;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非洲。”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委员引用这句戏言说,我们跟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人居环境差距最大的不是城市,而是小城镇。
(据《中国青年报》)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3.73%。应该说,这是一个可以引以为豪的成绩。但是,漂亮的数字背后,我们更要看到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大城市的繁荣和小城镇的凋敝的对比强烈,引发了一系列诸如市民化、土地城镇化、大城市病等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
表面上看,形成城镇畸形发展的格局,是因为各地政府将大量的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政府的注意力和公共财力无暇顾及小城镇,带来了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执政理念造成的。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一直秉持着“经营城市”的惯性思维。所谓的“经营城市”,其核心就是经营土地。低价从农民手中获取土地,以土地和税收补贴方式招商引资做大经济总量,以推高房价来拉高地价进而获取更多卖地收益和房地产税收,再把这些资金用于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吸引农民向城市流动,以此达到城镇化的目的。以这种方式实现城镇化,不仅省力,而且还能拉高当地的GDP,容易出政绩。
小城镇本身缺土地出让金、没有城市维护费、税收体系。如果走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之路,就意味着当地政府不仅要放弃土地财政,还要增加对“新市民”在教育、医疗、社保方面的支出,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将会由现在的净受益者变成净支出者。因此,地方政府缺乏积极性是不难理解的。
所以,要走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首先要破解地方政府迷恋城市经营的迷局。城镇化道路的转化必然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可以说,这是一项“硬骨头”工程,能否啃下利益结构调整这个“硬骨头”,将直接决定新型城镇化的成败。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质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