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水乡
中国园林网3月21日消息:合肥市位于皖中,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环抱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市内多条河流穿城而过,湿地资源丰富,滨水条件良好。合肥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始置县,至今已逾2200余年,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符合合肥市水资源条件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2013年初,合肥市政府、安徽省水利厅共同向水利部申报了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2013年4月,合肥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一、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逐梦“大湖名城”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建设水生态文明,不仅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合肥而言,还具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打造“大湖名城”的首要任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指出,“大湖”既是自然生态的外在展示,又是人文禀赋的扩展融合,是合肥独一无二的天然资源。湖污则城黯,湖清则城美。治理好、保护好、利用好巢湖,使之成为生态之湖、人文之湖、融合之湖,这是合肥成为名城的最重要基础和最大魅力所在。由此可见,我们应把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第一锤落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上,通过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系统地整治河湖、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让“大湖”更加名符其实。
第二,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合肥“1331”空间战略规划提出,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这是实现“大湖名城”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它将为全国乃至世界大湖治理提供宝贵经验。从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到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外延的拓展;从水生态文明建设到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内涵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
第三,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容量不足已成为合肥市未来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遏制水环境污染,修复水生态功能,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打造人水和谐的宜居、宜业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二、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具备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合肥是国内唯一临大湖而居的省会城市,多条河流穿境而过,具有独特的滨水生态条件。二是工程基础良好。经过多年努力,合肥市初步形成了蓄、引、提、节并举的水利工程框架体系。尤其是近几年的巢湖及入湖河流综合治理、城区生态补水、污水处理设施等工程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硬环境。三是水资源管理规范。先后制定出台了《合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合肥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编制完成了《合肥市水功能区划》、《合肥市水资源综合规划》、《董铺大房郢水库保护区建设规划导则》等规划,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技术支撑。四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强有力。中央2011年一号文件下发后,各级政府加大了水利项目投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投入,整合财政资金、亚行贷款、开行贷款、企业自筹和有关巢湖治理专项资金,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五是全国性的试点优势明显。合肥市2008年开展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2009年开展的全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从不同角度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2013年,水利部批准合肥市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要求我们在现有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为全国同类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推荐阅读:
福建:打造“山清水秀 宜居宜业”生态城市 [分页]
三、在突出工作重点中全力推进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严,标准高。必须在突出工作重点中全力推进。重点解决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水资源尤其是优质水资源短缺,水资源配置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二是解决水环境容量不足,局部地区水质恶化的问题;三是解决生态用水不足,河湖功能退化的问题;四是解决水文化、水景观打造不够的问题。
(一)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分区域、分行业完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及责任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三条红线”的约束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用水框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强化节水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落实节水减排措施,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排放。
(二)完善骨干输水线路格局,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合肥市优质水资源有限,必须突破区域和流域界限,科学谋划供水安全战略。近期,在强化淠河灌区节水改造基础上,通过用水结构调整和推进工业分质供水,释放优质水源用于城市生活,并通过龙河口引水工程和驷马山引江西输工程建设,实现多源共保。远期,随着引江济淮工程实施和巢湖水质改善,利用引江济淮调水工程的输水能力和沟通条件,进一步增加城市供水能力,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置换优质水源满足城市生活新增用水,确保区域供水安全。
(三)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实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目标。一是加大河湖综合治理力度。把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与巢湖环湖堤防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结合起来,加快巢湖及其主要支流的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步伐。湖区治理重点是开展淤泥处置、蓝藻移除、湖滨带生态修复;河流治理重点是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水系沟通、水源补给。二是强力遏制点面源污染。按照“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的思路,进一步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工业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引导畜禽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构建环巢湖生态农业示范带。继续推行“河长制”,加强河道管理和水污染防治。三是开展“清沟清渠、美化乡村”专项行动。重点任务是清障清杂清垃圾、整底整坡整堤顶,实现净化绿化美化目标。四是加强水土保持建设。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整治水系,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地表水环境。
(四)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水文化、水景观格局。一是保护水生态空间,构建水生态网络体系。对湖泊、主干河流、干渠、水库实施水生态空间控制,避免大规模建设,只允许保留与生态、景观不相冲突的用地类型和项目。结合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塘坝扩挖工程建设,打造由湖泊、河流、水库、塘坝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水生态网络体系。二是扩大湿地建设规模,丰富水景观。在湖泊、河流边岸和水库上游,大面积建设人工湿地,控制防洪限制水位、维持水域自然形态,积极采用生物技术护岸护坡,防止水利工程的过度“硬化、白化、渠化”,构建“纵向低堰跌水、横向水岸相映、平面蜿蜒曲折、湿地湖光翠影”的动态滨水空间。三是实施生态补水,保持河道生态多样性。常态化实施南淝河、西南部及环城水系生态补水,保持水系沟通,促进水体流动,维护水体健康,形成岸上有绿、水中有鱼、空中有鸟的美丽水生态空间格局。四是打造水利风景区,构筑水生态文化体系。把大湖、温泉、湿地、水工程、水景观等硬件资源,与水科技、水历史、水典故等软文化完美结合起来,立体开展观光、旅游、体验和传播、教育,逐步形成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核心的完整的水文化体系。
可以预见,在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在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支持下,即将迎来美丽与文化同在、生态与文明并举的滨水新合肥!
推荐阅读:
(来源:合肥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