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推进基层生态文明建设

2014年03月25日 11:41中国环境报周佩德

中国园林网3月25日消息:生态文明建设越向纵深推进,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多。在县级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增强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污染减排能力、改善人居环境质量4方面入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

强化目标导向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干部选拔环保“一票否决”制、绿色发展目标责任制,在乡镇综合考核中逐步提高环保分值。建立地区分类考核机制。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对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的重点扶贫地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建立干部离任审计机制。上级机关要确定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将资源环境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及时掌握任期内的环境增值和负债情况,包括河道水质、空气质量等指标。对决策拍脑袋、指挥拍胸脯造成严重生态破坏事故的干部,实行问题追溯和责任终身追究。

坚持源头防控机制。必须从碎片式的环境治理转向系统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一是以生态要求规划生态空间。根据各乡镇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化格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形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二是以生态理念重构产业体系。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最彻底的劣质产业淘汰计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推广节能减排环保技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实行严格的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三是以系统整治思路实施长效治理。积极实施生态创建,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坚持城乡统筹,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公益事业的一体化。

创新环境监管机制。要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必须依法治污、科学治污、铁腕治污。要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组织保障体系,聚合社会力量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完善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督查推进机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探索公安、检察、法院、环保等部门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强化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搭建公众表达环境诉求的平台。要把建设项目作为环境信息公开的着力点,建立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和专家评价、公众评价“两评结合”的环境决策咨询机制。要理性把握环境舆论主导权,在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时,要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空间。与此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公众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环保局

推荐阅读:

云南:生态文明擎起“美丽腾冲”

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动“绿色转型”

河北:宽城探索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青海:西宁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典范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