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平:构建一道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14年03月03日 09:21每日甘肃网

中国园林网3月3日消息: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分属长江、黄河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中东部是国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每年向黄河补水65.9亿立方米,占黄河总径流量的11.4%;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冰川是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流的发源地,每年75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补充支撑着河西及黑河下游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阻止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合拢和抵御风沙东扩发挥着重要作用。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和地貌类型,对西北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

甘肃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家战略定位,2012年甘肃省与中科院联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打造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战略设想。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013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兰州主持召开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切实保护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2013年底,国务院通过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我省继兰州新区和循环经济示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之后获得国家支持的又一重大政策性战略平台。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将有利于我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全面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对于早日建成经济发展、山川秀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合试验区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甘肃地貌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既是黄河、长江、内陆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地区,也是维护全国生态平衡的资源宝库,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重生态功能,在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中的战略地位突出。以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协调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不仅是甘肃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

综合试验区建设是甘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甘肃88.7%的国土面积纳入了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统筹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紧迫难题。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目的在于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以利于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家园。由此可见,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是甘肃实现经济、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综合试验区建设是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途径。这些年,通过不懈努力,甘肃经济社会迈上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但与全国相比,甘肃经济还处于欠发达省份行列,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坚持从省情出发,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对于破解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匮乏等难题,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转型发展新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综合试验区建设是维护边疆稳定的战略选择。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连接亚欧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历来是中西文化交流、经贸往来、边疆巩固、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地区。同时,甘肃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功能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甘肃不仅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适合区域生态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于促进西北地区社会稳定、生态安全、边疆稳固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省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有效提升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河西内陆河地区,以水源涵养、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为重点,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先后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程,黑河和石羊河下游干涸多年的东西居延海和青土湖重现生机,分别形成近40平方公里水域和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湿地;在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地区,以水土保持和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建设沿黄河生态走廊,兴修标准化梯田34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30%以上,旱作节水农业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2%以上;在甘南高原地区,以水源涵养、草原治理、河湖和湿地保护为重点,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恢复草原面积3万多公顷,实现1.5万户游牧民定居;在南部秦巴山地区,以生物多样性和森林保护为重点,加强区域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双增长,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进一步扩大;在兰州、白银等重点城市,以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城市大气环境明显改善,曾被列入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的兰州,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9天。

推荐阅读:

湖南:怀化以生态文明 促绿色崛起

山东:生态宜居 大美东营的幸福档案

安徽: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春潮涌

江苏:常州新龙生态林对外开放 市民新添一踏青好去处 [分页]

目前,尽管甘肃省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面积大、侵蚀强度高、分布范围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90.7%,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土地沙漠化危害严重,全省沙化土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8%;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退化,水源涵养和调蓄功能下降;森林覆盖率不高,仅为11.3%;草地沙化、退化、盐碱化严重,草场退化导致生态功能明显弱化,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自然灾害分布范围广,泥石流、滑坡、洪涝、冰雹、沙尘暴频发多发,危害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抓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坚持国家政策支持和自我创新发展相结合,深化改革、统筹谋划、攻坚克难,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成功转型发展的示范之路。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政策指导原则,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在发展中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要从思想上廓清把保生态与抓发展对立起来、把资源保护与有序开发割裂开来的误区,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坚决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良好氛围,以思想和行动的高度自觉,推动绿色发展。

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和重大生态项目。重大项目工程是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已建成重点生态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等重大生态项目,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以及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并实施甘肃黄河干流生态环境保护、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等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任务全面落实的重大项目,尽快形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项目支撑体系。

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绿色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要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引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保护和壮大林草生态系统,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夯实绿色农业发展基础。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比重。着力培育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生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使产业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加快甘肃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省建设。积极推进石化、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增效升级。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比重,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以污染减排为重点的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着力解决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等问题。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推进城乡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防治面源污染。把生态保护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加大生态脆弱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群众生态移民力度,减轻生态压力,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大力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科学的体制机制是推进工作的保障。要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形成分级负责、协作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格局。同时,要加快完善生态环境政策法规,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与恢复机制、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机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等制度,力争为全国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累有益经验。

(原载《求是》杂志2014年第5期)

推荐阅读:

湖南:怀化以生态文明 促绿色崛起

山东:生态宜居 大美东营的幸福档案

安徽: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春潮涌

江苏:常州新龙生态林对外开放 市民新添一踏青好去处

(来源: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