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3日消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的这句话,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乡愁”一词,第一次从柔软的文艺吟唱落到刚性理性的文件话语之中。
在一些地方,农村楼房崭新却“空心化”严重、城市拆旧建新无视山水景观和历史遗存、高楼广厦林立却“千城一面”……“乡愁”这把新标尺,如何打量和矫正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误区”?如何对得起自然,对得起历史?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两会前采访部分代表委员与专家学者。
崭新的楼,空虚的村
“一年四季常漂泊、十室九空留双亲。”记者一位微信名为“清风入怀”的好友返乡后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并配发了两张对比照片:一面是村中老旧衰败的祠堂,一面是耕地旁拔地而起的五层楼崭新民居。
“清风入怀”的老家位于福建闽西山区,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客家村落。他说:“平时村里除了老人、孩子和狗,几乎看不到一张青壮年的面孔,而春节一到,村道上竟然堵车了;带天井的老房子几乎没了,到处是焕然一新的火柴盒,却因为缺少规划而显得杂乱无章。”
“崭新的楼、空虚的村就是现在很多农村世界的现实,人被抽空了,房子再漂亮,乡村的灵魂也没有附着之地,放在今天的城乡关系背景上,‘乡愁’是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中国在梁庄》一书的作者梁鸿说。
梁鸿说,“乡愁”不是抽象的怀旧情绪,而应该体现在乡村经济发展、民居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等具体的行动中,现在传统农村不管是物质载体还是文化制度都在逐渐涣散、消失,农村存在和发展的“同质化”倾向严重,这应该引起反思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得到修正。
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奇说,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把农民赶上楼,更不是要消灭村庄;不是把农民都迁到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才是解决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最佳途径。
刘奇认为,乡村与城镇的关系就像一对夫妻,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谁也不能取代谁,如果把乡村全部改造为城镇,那就变成了“同性恋”,人类将无法繁衍。
“假古董”,载不动厚重的城市历史文化
蔡冬青的老家福建石狮灵秀镇加曾寨正在经历一场大规模的拆迁。因为要在此建设大型国际陆地港的开发计划,他家一座白石墙基、红砖赤瓦的63岁闽南特色老宅面临不保。
在拆迁启动前,蔡冬青的嫂子金娜从北京赶回了福建,当夜凌晨,她发了条微博,配了张老宅的红墙蓝天图。一夜之间,微博被转发一万多次,随后几天更是有八万多名网友转发了微博,支持“留住老宅”。
蔡家老宅只是推土机下的普通牺牲品,近年来一些鼎鼎大名的文物古建在城市开发浪潮中亦朝不保夕: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遭“维修性拆除”、重庆蒋介石行营遭“保护性拆除”、南京市文保单位“张治中公馆”摇身变为叫价6000多万元的商品豪宅……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有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半数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而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去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约有16%的家庭在最近一波城镇化过程中遭遇过征地、拆迁。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古城卫士”阮仪三表示,现在许多历史名城在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中,守不住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急功近利,导致许多美好的环境消失,像拥有山水甲天下美名的桂林古城里,已是高楼甲山水了。
一方面大量承载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文物古建破坏严重,一方面一些地方却不惜耗费巨资修建全新的“假古董”。城建专家、《城记》一书作者王军对此痛陈弊端:有的重建方虽然重视工程质量,强调老工艺的运用,但无详细的测绘资料为依据;重建方所依据的老照片是零星的、不完整的,无法保障重建工程的准确性;重建活动以房地产开发方式运作,大规模拆房迁民,完全排斥了民众的参与;重建后收取高额门票,高度商业化。
王军举例说,2006年启动的北京前门地区改造工程,将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居民悉数迁走,由开发企业大造仿古建筑,不但破坏了历史的真实性,还摧毁了这一地区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使商业陷入萧条。
“大城市病”如何对症下药?
习近平总书记2月25日在北京市考察时表示,网上有人给我建议,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我想就是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
为了修路建地铁等不惜砍掉长了好几十年的行道树导致无凉可乘,江边湖边等高楼密集开发过度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堵城”名单上不断增长变化的数字……快速发展中,各种“大城市病”接踵而至,“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完全小学校长蒙兰凤说,家乡本来是“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好地方,但现在的开发建设动辄推山填水,追求“大而平”,导致城市少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致,建筑也没有了吊脚楼等民族特色风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说,我们的城市化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留得住乡愁”是对当前城市开发建设同质化问题的警醒。比如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大规模推出土地,缺乏长远规划设计;开发商一味追求开发速度和收益最大化,这种情况下,造成很多城市完全雷同,比如到处环状扩张、到处高楼林立、到处玻璃幕墙,这对地方文化和民俗特色破坏非常大。
王军认为,现在各地城市开发建设中,热衷于“大型购物中心+大马路+小车”的“三驾马车”拉动模式,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步行面临消失”的城市,衍生出拥堵、高碳排放等诸多社会问题,这种“为了汽车而不是为了人”而造城的现象要引起反思。
胡刚等专家认为,现在各大城市的拥堵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分离的城市规划造成的,而现在随着一些大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地铁交通的完善,各功能区完全可以融合发展,改变大量人口“进城工作、出城睡觉”的窘况,能够有效解决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