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5日消息:2013年以来,我国常常陷入“十面霾伏”,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为雾霾集中爆发区域。
“集中、高强度的污染排放无疑是主要原因,但不能忽视的是:城市的不合理布局为大气雾霾的区域性爆发提供了极佳的温床,是造成区域环境污染的重要根源之一。”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南京环科所所长高吉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在高吉喜看来,目前灰霾问题最严重的“三区十群”区域无一不是集中度较高的城市群地区,城市和城市间、大城市和小城市间、城市内部区块间几乎没有“缝隙”。因此,破解当前以及今后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必须正视这些被忽视的“幕后推手”。
高吉喜认为,未来几年,将是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城镇化格局将对我国未来的环境保护产生重要影响。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需高度重视城镇化格局的优化布局,通过优化区域功能布局、设置合理城市生态安全距离和生态安全格局,在城镇化过程中从源头解决我国环境问题。
城镇化需注重生态布局
《21世纪》: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越来越密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小,这是否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高吉喜:俗话讲“水流百步净”,是指污染物在自然流动过程中得到净化。但目前密集的城市布局,高强度的污染物集中排放,很难在环境中自然净化。目前,我国雾霾严重的区域,基本上处在城市群或城镇密集区域,导致每个城镇不仅自身污染物难以净化,而且相互“感染”,加重污染。
为此,在城镇化进程中,除要控制城市自身建设规模外,还必须控制城市与城市间的距离,要合理测算和确定城市群、城市带之间的生态安全距离,在提高城市宜居性的同时,为空气污染净化预留空间。
《21世纪》: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城市内部如何建立大气的流通通道?
高吉喜:在城镇化过程中,除需考虑工业企业布局外,还必须考虑城市风廊的生态通道设计——根据空气流通规律和常年盛行风向,规划设计为大气流通的生态安全通道。
一是在进行城市规划或改造过程中,主干道、工业厂区、高层建筑的设计一定要考虑风向;二是根据城市常年气象条件,布局道路系统,留出通风廊道,避免形成过于封闭的街道,以加快市区与郊区的空气流通,将新鲜空气导入城市,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三是根据城市的地理、人文环境,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尽量将污染严重的工业厂区安排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选择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四是合理布局建筑空间,严格控制空气廊道内的建筑高度和密度。
考虑城市布局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1世纪》:在城市内部,怎样的功能布局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的产生?
高吉喜:城市布局首先要考虑环境功能分区,按照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等不同功能进行划区布局,但同时,必须兼顾居住与就业的合理距离。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随着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居住与就业的距离越来越大,特别是特大居住小区的建设,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口在早晚间穿梭于城市,人车流动对城市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必须合理优化城市功能组团,杜绝过大的居住区与过大的产业区。在建设居住区的同时,要统筹考虑就业半径,在发展产业园区的同时,统筹考虑居住半径,即防止同一功能组团过渡扩大化和过渡同质化,以尽可能减少人车流动。
同时,还要均等化配置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尽力降低城市人流、车流、物流的长距离转移输送,从根源上控制大气污染
大量人流、车流和物流是造成城市拥堵和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其中公共设施分布不均是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如优质学校、医院、大型图书馆、音乐厅等都集中布局于中心城区,每天有大量的人员不得不在早晨从郊区甚至远郊区涌入城区,晚上又从城区流到郊区,形成人流、车流、物流在城市间的大范围长距离转移输送。
为此,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三流”的长距离转移。
推荐阅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