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0日消息:城市,不是建筑景观设计试错的试验场。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潮来袭之时,设计师应该成为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的守卫者,秉持设计师的责任。
“人们受利益驱动往往只看到了城镇化的机遇,却对原有发展模式所衍生出的问题采取选择性忽视,倘若这种思维得不到有效调整,大拆大建、千城一面将很难避免,我们设计师不能成为大拆大建的‘帮凶’。特别是,当职业操守与甲方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设计师要敢于说不。”4月3日,东方园林首席设计师李建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保卫乡愁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的严重问题。专家认为,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对此,李建伟称,令他感到疑惑的是,现在一块玉石、一件瓷器动辄就要几万元、几十万元,可是人们为什么对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视而不见,甚至以发展的名义将其统统推倒?
他告诉记者,在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时候,他就担心如果还是按照过去的模式发展,那么城镇化将是一场灾难,特别是很多城市管理者热衷的大规模、大尺度、大手笔的开发会毁掉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
“其实本土生活是一笔很宝贵的资源,但是,传统村落的生态圈在大开发模式下是很难存续的。乡土景观没有了,乡愁也不见了,再加上引进了许多与地域特点、文化特色没有任何相关性的产业,造成了‘千城一面’、‘千镇一面’,甚至是‘千村一面’,这是我最担心的地方。”他说:“乡愁其实就是本土记忆,丽江古城、周庄、798艺术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保留了与当地历史文化相关的自然风貌和原有建筑、景观。”
他认为,推行新型城镇化战略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科学规划,应加强城镇化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不能是书记、市长拍板决策,一任领导一个方案,应该重视并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设计公司在城镇规划工作中的作用。许多基层领导对规划设计缺乏专业学习,又有提升业绩的需求,因此往往更看重经济增长和短期效益。
“政府要把权利关在笼子里,不要过分干预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不能大拆大建。”在李建伟看来,主导规划的人要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同时政府应多给设计师一些自由的设计空间,并让更多的民众也参与到规划设计中来,这样才能避免规划失误带来的“最大浪费”。
守住特色
本土特色是大自然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前人留给后世的珍贵财富,它们一旦被破坏,就无法替代,很难再生。李建伟走访过很多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明尼苏达州(楼盘)的一个几万人的小镇Wabasha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密西西比河在旁边流过,当地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仿佛工业文明和科技革命在这里并未留下太多痕迹。这里二百年来一直延续了美国农业小镇的风情与特色,悠闲和好客成了小镇的招牌,电影《斗气老顽童》也在这里完成拍摄。在小镇的私人农业博物馆里,小镇祖祖辈辈的生活都通过农具和生活用品得以呈现。当地人称小镇变不成纽约那样的城市,也不愿意变,尽管“不思进取”,但他们的生活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我们国家,不是每个城市都要有CBD,都要建成大都市,其实大都市并非最优选择。Wabasha给人们提供了悠闲的田园生活,吸引了大量高素质游客,因而当地生活水平非常高,同时,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得到了最好的保护。”李建伟认为,很多城市和乡村被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概念所迷惑,做了很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傻事。而困扰中国城市发展的同质化问题,恰恰是由于规划者对场地缺乏深刻的理解,“如果以景观设计统筹城市发展,就能够找到城市的特色,并且将生态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因为只有符合生态原则,人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安逸和谐,城市才能够留得住人。”
作为景观设计师,李建伟表示,鉴于甲方的市场主导权偏重,有些从业者常常不得不遵从甲方意愿,做出了不少有损自然生态的设计。他认为,任何项目设计的首要条件是必须要符合生态原则,其次才是生活内容和艺术创意,“理念体现在整个工作程序中。我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在拿到项目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怎么美观,而是要解决雨水回收,原有湿地、植被怎么保护等问题,尤其是要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每一棵树木,坚决抵制‘大树进城’的行为。”
“设计界现在急需改革,思想理念必须调整,我们设计师不能成为大拆大建的‘帮凶’。例如某些所谓高档居住区,设计过于奢侈,移植了大量古树,修建了许多没有必要的景观水系,堆砌了很多假山和珍稀观赏石,完全是没有品位的炫富心理。我认为,当职业操守与甲方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设计师要敢于说不,坚持职业操守,有好设计才会有好项目,才会真正帮到甲方。否则设计师对甲方言听计从,就更得不到甲方的尊重。”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