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7日消息:农民变市民,需要文化营养的滋润
告别了传统的耕作与生活,从独门独院的乡村住房搬进五方杂处的城市社区,在陌生的环境里,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生活,是刚刚放下锄头镰刀的新市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文化助了他们一臂之力。
成都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是全国第一家针对普通市民开设的公益性学校,最大特色是“零门槛、不收费”。目前,学校每期培训班有3000人,其中约1/4是进城农民。在这所开设了乐器、舞蹈、蜀绣、芭蕾、乒乓球、跆拳道等课目的学校里,新市民们找到了精神家园,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学校负责人解婕说:“学校开办6年了,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他们来报名时的样子。”许多人神情拘谨、动作呆板,“这一部分居民以前是农民嘛,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处于一个更原始、更懵懂的状态。通过在我们学校学声乐、学舞蹈,经历了一次心灵上的改造,行为、谈吐都有很大提升。有的学员学了三四年以后可以登台演出,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变了,显得更年轻更有活力,而且气质上也有很大改观。”
学员刘娟(化名)说:以前在农村的时候,我在家里没地位,老公经常酗酒打骂我,夫妻关系特别僵。进城后,我到学校学古筝和拉丁舞,坚持了两年,老公对我的态度完全变了,越来越尊重我,我自己也越来越自信了。
现在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极受新市民的欢迎,每年4月和9月招生的时候,许多人连夜在门口排队,人多到需要警察来帮助维持秩序。目前,成都市每个区都开设了一所市民艺术学校。
城镇化的目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
城镇化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现代化,农民变为市民,不仅仅需要完成身份、工作的转换,更需要完成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模式的提升。文化,正是促使精神风貌转变的最佳途径。
康庄社区位于成都市的城乡结合部,是一座以失地农民为主的新社区,刚刚搬进城里住上了楼房的新居民把以前的生活习惯也带了进来。在阳台上养鸡、在楼里大喊大叫、在小区光着膀子溜达……种种在农村习以为常的事在城里就显得格格不入了。为了使居民文明起来,以小区文化站为核心的社区服务人员想了很多办法,请专业老师教合唱,开办了太极拳班、家庭绘画展……像许多地方的拆迁户一样,康庄社区不少居民拿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补偿款,有钱了,住得好了,爱美的女士也想像城里人一样打扮,于是社区就请来老师教大家如何化妆。“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不文明。这比你直接对他说‘你这样做不对’效果要好得多。”文化站负责人说,“这些新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近几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应该说,文化的作用功不可没。”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本地农民与外来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新兴城镇遍布全省。如何打造健康的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明水准,成为摆在广东新兴城镇面前的一个问题。
2011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修身行动”,目标是“加强市民修养、提升全民文明素质、优化人文生态”,而文化室建设成为全民修身行动的重中之重。中山市拿出500多万元改造各级文化室,硬件设施大幅改善,文化室的吸引力大幅提升,读书、看报、下棋、跳舞、唱歌、健身……新市民在文化室里自得其乐。各村镇的文化室全面建立“修身学堂”,依托修身学堂开展“道德大讲堂”“修身大家谈”“艺术与生活”等讲座,很多讲座观众爆满。中山市副市长吴月霞说,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给中山带来了新气象,人们切实感受到,文化具有社会“稳定器”和“调节器”的功能,不少群众从“上访专业户”变成“文艺团队领头人”,从“麻将桌”走向“演歌台”,从“老病号”变成“活力哥”。“加大文化投入,有利于促和谐、促发展,这是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切身体会。”吴月霞说。
可以说,正是由于文化建设的脚步没有滞后,才为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和谐,带来了崭新的精神风貌。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