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东:从设计师的角度解读景观设计——心象自然(二)

2014年04月29日 10:08中国园林网

中国园林网4月29日消息:有这样几个角度:

“原自然”,一般指原生态、自然山水。

“中自然”,这是我自己定义的,没有想的太清楚,但我想这层意义上的自然是自然界的概念,它是自然万物的概念。我刚才讲到的植物、动物与人都是在一起的。

“现自然”,就是现实的世界,它包括自然,也包括人工,因为由人而产生了这样的世界,当然也包括城市,包括我们现在面临的种种的生存状态。

为什么提“心象自然”的概念?实际上,我这个提法是从设计师的角度去提的,我觉得一定要有心象的概念,也要有自然的概念。我觉得心象和自然加在一起,一定有很多解读的方式。我初步想了一下,应该有几个方面,是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关注的。

是一种态度: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先以自然为本,再以人为本。

是一种观念,景观是平衡人和自然的关系,满足二者的需求。

是一种方法,自然内化于心,由心外化于景观。

是一种追求,用自然反映人性的真实,用内心展现自然的美好。

基于这样的理解基础上,我今天拿了一些案例,也都是我做的。这些案例回过头来想,做的时候,因为很多是融到一起的,不管是内心的东西多一些,还是对自然的关注多一些,但我们是融到一起做的,现在看起来,它也分为这样一些层面。因为这是自己做的,在做的过程中,我也会想,为什么有的是把心象标的大一点,有的是把自然标的大一点,它确实有很多划分。

心象自然(心象大一点):作为设计师、学生,我们都有功利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功利的外化(适用性景观),就是功能为主;情感的外化(艺术性景观),有些功能约束小的情况下,我们发挥的自由度会更高。

心象自然(自然大一点):对自然来说,我们做的项目里边,一种是自然的表现(生态型景观),一种是文明的表现(历史性景观)。如果用后面的自然,人以及人文、人造物,融在自然里的概念,我觉得很多是要做历史性的景观,我们回避不了历史,我们做的过程中,要想到历史上留存在这片土地上的物、状态,我们要尊重。通过我做的一些项目,我总结为有艺术性景观、生态型景观、历史性景观,但我不知道什么是文化性景观。

这是我做的案例。这是2008年前做的西单商业区,80公顷的用地,它当然不是一个街道的概念,是街区,我们先做的城市设计,然后拿到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和业主充分沟通,磨合的时间非常长,做了三年多。最后在2008年前告一个阶段,现在还在不断完善,有很多系统还没有完善。这是当时做的,人车混杂,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里面,人所面临的交通问题。在这个项目里,我们更多关注的确实不是表象的东西,不是最后设计成什么样子。尽管我们在设计里面后来也用了一些心思,用了一些符号,提炼了自己的一些小的手法。但是我觉得这个项目里更重要的是满足城市的功能需求,也就是说,功利性,更多考虑人在这里怎么用,怎么疏导,怎么让人在这里购物,交通都很舒服。因为西单有一条城市快速路,这是改变不了的,这也是历史遗留的。我们也希望它像王府井一样的步行街,但是它中间一定有交通的问题。而且东面和西面的商业业态是不一样的,怎么呼应城市的商业区,怎么复兴它,在经济的驱使下,已经发展到那么繁华的状态下,怎么去顺应它。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但首先想到的是人的适用性景观,首先是交通问题,包括地下交通,包括空间跨街的廊道。左边的图是“S”形连接的带动,当时研究的非常多,甚至专门请了做交通分析的机构,天天跟踪人流,我觉得做设计一定要这么做。我们一定要统筹很多方面,共同完成城市的景观,而不单单是景观、绿化的概念。所以,这里要统筹的事情非常多。

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商业区本身也是功能性,所以,我们在规划中,一个是解决交通问题,另外,和交通衔接的一个段,从建筑到建筑外围的空间,包括街道,中间做什么。所以,我们做的是带状,我们叫功能带,这是简单的模型,在这个功能带里,我们解决侯车的问题,解决休息的问题,解决植入的问题,解决垃圾筒的问题,解决照明的问题,我们把它集中起来,实际就是为了人在使用过程中更高效。有快速穿行的区域,有休闲等候的区域,也有购物穿行的区域,一定是基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这是建成后的状态。这是原来保留的绿化、中间人流和车流走的状态,还有休闲、购物的状态。当然,它也有对自然和人文的考虑,这里更多是介绍适应人的功能。

这是我们和中规院合作的北川新县城的规划和景观设计。这个项目,我也归纳到适用性景观里。为什么?因为它解决的是社会上对我们的期待,关注度非常高,更多的是解决受灾民众的安置问题,怎么合理布局他未来的产业、未来的生活空间、未来的商业、学校、医疗统筹的东西。这也是国内几年之内建设新城的一个案例,这对规划界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这里大量考虑的也是功能性的问题,几年之内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状态。

我们在第一个项目里做的是这片居住区里的景观。这里的景观怎么做?它的投资、造价很低,不可能很奢侈,但一定要给环境带来改善,抚慰受灾民众的心理,甚至它是一个羌族的自治县,羌族的文化怎么有一定的表达。包括跟原地,因为原来也是在块空地上建设的,怎么保留原来场地的理念。

心象自然之艺术性景观。

心象自然中,我觉得对内心表达比较多,就是艺术性景观。

我举几个例子:

这是郑州绿化博览会,一个小的军队的展区。我们给它定的名字是“巴西语言”(音),很多园博会、艺博会非常多,说实话,很多是增加了绿量、带动经济的发展,作用很大,但真正落在那里面,每一个划出的地块内,你做设计的时候,实际没有太多的限制,更多的是,你对这个项目本身的一个理解和你对博览的理解、展览的理解、展示的理解,把自己内心的心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当时我们和军队那边磨合的比较多,我们也自己做雕塑,自己做地形,梳理植物和场地的关系。我们希望它有一些起伏,希望它有一些高高低低错落的空间。同时,在形态上,也希望有比较硬朗的军队锋范的状态。这是属于设计师受的约束比较小、自由发挥的状态。

这是拉萨饭店改造的状态。我拿的是一个小水池,这里也挺好玩,这里实际没有固定的设计模式,也不用考虑太多。它实际是一个小小的庭院或者景观的元素在里面。我们想,通过一个小的水池,能够把拉萨的山水格局、山水关系有一定的抽象表达。我们选择了一些当地的石头,研究怎么摆布,也挺有意思。

另外一个例子,万科公园5号的售楼处。大家也能够接触地产类的项目,有一些项目确实要有我们的方式和技巧,有我们发挥的空间,我个人认为,很多居住区的设计用景观过渡的处理手段,来提升它的住房价值,让大家掏更多的钱去买楼盘。但是确实在一些小的点位上,也有设计师发挥的空间,我刚才看到李总有一个项目,用landscape,大量的普遍设计都是那种概念,但是在小的空间里面,也能发挥我们如何表达内心的机会。这个项目尽管很短时间就拿走,但是也很有意思,空间树池怎么摆,我们专门找了一个厂家来做。到后来看,是很有纪念性、很值得回味的事情。这是我们尝试的很多手法。包括用这种“魔术”把它统一起来,把5号统一起来,很艺术化,有玩儿的成分在里面。

第三类,心象自然之生态型景观。自然的意味更大一点,就是原生态、原自然的状态。

这是凉水河的河道边的设计,这是比较早的设计。现在看看,还是有点意思。我们也是想,怎么能打破李总说的,河道和水利部门怎么去沟通,怎么去协调,让他们能够在水位高低不同的时候,能够发挥景观柔性博爱的概念。所以,我们也是用了很多的手法,当然它是一个泄洪的河道,真正泄洪的时候,一定要满足水利的要求,但是不泄洪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岸线做的很漂亮。这是我们做的空间,局部岸线扩大,把一些设施引进来,供人们活动,也有舒朗开阔的地方。

南京泼水湖(音),请了境外的建筑大师做的设计。我们协调给它做景观。这是在山间,像一个手指一样,环境非常好。我们在设计中,也是怎么呼应、顺应,平衡人和自然、人和建筑景观的关系,所以,我们也是用了一些很起翘的手法,就是怎么融入自然。局部建成,我们只用了一调笑的通达,让人们能够在自然之中有所体会,实际还是比较乡野的,能够体现原来土地的一种状态。这个很简单,通过图境的变化,感受自然开阔和收缩的关系。包括回头望去,也有它的标志建筑,也有对建筑场地的呼应。这是到了湿地边上的状态。

心象自然之历史性景观。自然里有人工物,有历史遗存的状态,我们一定要面对。这种自然也可以理解为带有人文的自然。这是无锡红山(音)历史公园,这是2006年的师大考古发现。我们院的崔恺院士在最大的墓葬上面做了博物馆,我们把村落、水系整合起来,同时又和博物馆使用,包括里面的农田怎么去保留,结合起来,整体形成带有历史韵味、土地韵味,现实状态和以往状态的空间。这是通廊在自然之中。自然的,尽量梳理出来。我们的铺地,也是当地的材料。有些景观的处理,也和博物馆有一定的呼应。有历史意味的展现。旁边就是农田、油菜花,我们都保留下来,和博物馆群和地质公园的感觉融合在一起。

还有一个案例,我不知道放在这里合不合适,就是“鸟巢”周边。这是2008年,我们院对建筑和周边景观统一协调,后期的景观是我负责的。在景观里面,我倒不是说它和建筑上在语言上怎么取得呼应,很多做法,包括地下空间、管线,等等很多矛盾的地方,我们都一一进行梳理,包括残疾人同不同坡道上怎么划分出来,还是废了很多心血。但是有一条,我想提的是,对自然的尊重。因为最早我们参与过当年规划的招标,它原来的场地,现在已经变成城市的新区了,完全不一样。原来我们很少去北京的北部,我们当时看的时候和现在建成,我们再去看的时候,确实感觉人工的力量很强大,人类造城的技能、内驱力是非常大的,短时间内就能够把自然改造的非常面目全非。我们在去看“鸟巢”周边的建筑时,发现里边有很多大树,后来我们一查规划图,我们知道“鸟巢”的用地是很紧张的,我们也都在说,它是一个大胖子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在内部规划建设的时候非常困难,协调的问题非常多。所以,园林局当时给的条件是,里面的树都可以砍掉,不用管,因为本来就不够做的,还有地上、地下设施。但是我们去现场看了以后,我们认为在建筑规划之外有一些大树,而且好几十种,我们认为植物也是原住民。

我们为什么提不一定光以人为本,我们还要以植物为本,因为植物是原住民,我们人类在那开一次会,把自然侵蚀掉,是另外一种角度,我们理解是自然的。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它是无辜的。所以,我们想,能不能把它留下来,植物也是自然,也是历史。为了这件事,当时提“绿色奥运”,我说不能只提“绿色奥运”,后来大家也很支持我们,从施工单位到建设单位、到我们,每一棵树、每一棵树的标,哪棵要就地移植,做的工作非常多。我非常同意李总刚才讲的,更多的景观不是一句话,它一定是一个责任,你既然要保留这个植物,一定要有责任心,当自己的兄弟,把它保留下来,你要为它做大量的工作,包括内部专业的协调,地下的管线,地下的空间,哪些需要保留,等等。

这是奥运马上开幕的时候,我去现场拍的,工人还在底下吃饭,这个已经保留下来,大家可以看到。自然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而且要付出一定的辛苦,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所以,我也是想和在座的同学分享,真的是一种责任,而且从口号到行动的体现。

还有一个项目是布达拉宫周边的改造。开始是达赖五世拉土建布达拉宫的时候,后面形成一个潭,很少看到布达拉宫有水的状态,现在这种照片多了,是我们梳理出来的。拉萨更像是一个自由生长的城市,城市规划体系也缺少控制,周边集聚了一些商店、店铺,除了正面看布达拉宫,其他的都被遮挡掉了。所以,我们通过调研以后,拿出方案,希望布达拉宫真正有绿地的概念,包括里面的水系应该和自然的水系疏通,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在这个项目里,不是说景观做的多么漂亮、多么漂亮,更多应该是梳理历史遗迹,转经木、白塔,包括当地很有灵气的树,也是沿用了转经的方向生长的树,自己也在转的一棵柳树,我们整体都留下来。这也是一个责任,这本身就是人类自然的过程。

怎么把人类自然里,我们认为不太恰当或者我们认为稍微有点小病的地方除掉,还原生的自然和后面现世的自然、有人文在里面的自然,一起去融合,平衡人和自然关系的过程。我们也是做了大量的调研,这个项目做的也比较费劲,做了很长时间。现在也只是红线划定范围内的区域,两侧还有大量区域,下一步他们要拆迁,原来组织过光殿厅(音)。城市水系也要改造,整个做了贯通。我们大量保留了原来的树,只是做了局部的梳理。在水面上,我们的建筑物一定要低,突出远山、自然、树林的感觉。当然,人也是要活动的,包括这里,原来的潭水里也有行船的需要,我们做了可以拆掉的码头,不要和布达拉宫去抢。

时间关系,我今天就分享到这,总结起来,我觉得做设计要考虑人和自然、自然和城市、城市和植物、动物的关系,我觉得心象自然对设计师而言,是抒发内心对自然的感受,对城市而言,是展现自然流程,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一个市长规定的,而是在延续城镇文化基础上,必须回应自然,对自然而言,延续自然生态,保持人列文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谢谢大家!

时国珍:感谢李院长的演讲,李院长的演讲让我有几个感想,听他前半部分的演讲,我想起一本世界名著,叫做《英国病了》,主要是讲战争给人类的伤害,极大的心理扭曲。也许我们以后也会出一本书,《中国病了》,现在我们的口头语,“你有病啊”,常常用这句话来反驳和驳斥别人,其实反映的都是非常不健康、不自然、不生态的状态,需要我们非常大的惊醒,其实我们应该有危机感。

第二个给我的感觉,李院长刚才倡导的思想,我非常赞同,就是以自然为本,包括现在的新型城镇化,我们倡导的是以人为本,倡导人的城镇化,实际上这和以前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等相比,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再向自然为本跨进一步,才是真正的进步。人对自然的大肆掠夺、贪婪和破坏,已经造成非常大破坏,包括今天的环境,包括许多自然灾害背后的人为化,这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我们应该警醒。同时,我们应该向有责任感的设计师们,包括在座的设计师,表示尊重!

感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听讲座也是很辛苦的,谢谢大家!明天的论坛,和大家简单介绍。明天的论坛,上午8:30准时在这个地方开始。明天的论坛会更精彩,主要有唐学山教授、成玉宁教授、路宾教授、徐泽副所长来演讲,而且明天的论坛主持是我们的龚秘书长。

推荐阅读:

李存东:从设计师的角度解读景观设计——心象自然(一)

李建伟:景观设计师如何介入城市规划领域(二)

李建伟:景观设计师如何介入城市规划领域(一)

第四届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东北赛区启动仪式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