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机制体制创新 助推绿色城镇化

2014年04月03日 11:46南方报网—南方日报肖文舸

中国园林网4月3日消息:“我种树两边跑,除了自己家里的这三棵,那边老干林里也有我种的树呢。”阳春3月,江门市的退休干部老梁带着一家祖孙三代来到江门市元宝山体育公园,给3年前种下的树木浇水。就在这个月,又有3万江门市民在各地种下30万棵树苗,拉开了2014年全民认种的大幕。

“因为江门人对于环境的重视和积极的参与,这两年环境变化很大。”年近古稀,老梁依旧精神矍铄,谈起“我为城市添新绿”全民认种活动,他相当乐意展示自己种的树,拨开茂密得挡路的枝桠,带我们快步穿行在树林里。

新型城镇化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环境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让“森林围城,树林进城,园林下乡”,江门添绿的变化让不少江门人十分兴奋。

全民参与

“种树”在全市铺开

“我觉得一个光有水泥柏油马路和高楼大厦的城市一点也不漂亮。”江门市园林局局长陈健伟说,“想多种树而且不仅限于市区的"小园林"范围,我们想到了发动全社会力量、采用认种认建认养的新模式,开展"我为城市添新绿"活动。”

据介绍,2012年,江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布倡议书,鼓励全民参与植树活动。“我们老干大学的老同志都很积极,大家积极捐钱买树动手,种下了100多棵树。”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老梁骄傲地介绍“老干林”的来历。一路走,陆续经过林业局、卫生局等单位认种的小树林。

老梁刚上三年级的小孙子因为看见他种的树枝繁叶茂,还写了一篇作文发表在《江门日报》上。老梁说:“当时种树我把他带着,从小培养,体验跟小树一起成长。整个城市的环境更好,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好。”

据目前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在“我为城市添新绿”活动中全市接受的认种认建金额达3000多万元,全市投入1.78亿元,参加活动人数达60多万,种植乔(灌)木817万株。不单是植树节,江门还创新将全年各个节日与植树有机结合串联起来,号召全民全年种树。学校、武警、退休老干部、华侨……

省长朱小丹批示:“江门做法值得肯定,值得推广。”

“2013年又有70多万人参与了认种活动。”陈健伟介绍,近两年江门市总共投入绿化建设资金约5.85亿元,种植乔(灌)木1600多万株,新建大公园23个,社区公园和镇街公园200多个,但因为绿化面积很大,全靠政府来管吃不消也做不好,于是通过创新认种认建认养模式,充分发动市民参与,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各级政府的带动作用,突破以往人力物力影响力等因素的限制。

陈健伟表示,除了机制创新,发动全民参与,江门还通过市场化来解决管理层面的一些难题,采取定岗、定人员、定责任、定报酬、定管理面积的方式,将养护管理逐步推向市场化,让专业的园林绿化企业来操作;剩下一部分涉及主要景观和交通要道的绿化,则由园林部门专业养护。由于江门经常有台风会刮倒树木,由政府专业养护在应急处理方面会更加高效。

推荐阅读:

安徽:推进城市绿化 改善人居环境

天津:垂直绿化工程全面整治市容环境

福建:打响“生态战” 经济环境两手抓

重庆:云阳绿化城区闲置地块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分页]

“园林下乡”推广到村镇基层

陈健伟认为,新型城镇化“新”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绿色发展。“不光要把城市的园林绿化搞好,还要把市县镇村的园林绿化都搞好。要从小园林建设转变到覆盖五邑四市三区的大园林建设。于是我们又有了"园林下乡"的想法。”

“园林下乡”就是要把城市园林一直推广到村镇基层中去,但基层干部绿色发展和种树的理念是否跟得上?是否有园林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保障组织落实和资金充足也绝非易事,怎么办?

听说江门鹤山鹤城镇的五星村不仅是当地生态园林示范村,在全省“宜居村”的评选中,还是江门唯一获选的村子。于是,记者驱车来到这个离江门鹤山市区30公里的村落。

进村的水泥路平整好走,路旁的捐款芳名榜上,登记着为今年庙会筹资的众多热心乡贤姓名。沿路遍种的紫薇和黄槐枝叶繁茂,后山400多亩公益林青翠蓊郁,映衬着农家小楼升起的袅袅炊烟,好一番悠然自得的田园景象。

村委会主任谢毅斌介绍,像植树、庙会这样的活动,村里家家户户,以及通过联谊会找到的外侨和老乡,都会回来坐到一起商量、行动。

他表示,除财政拨款外,发动华侨、乡贤和村里每个家庭捐款对绿化改造和城镇化发展相当重要。“筹钱时一家一户捐一点,凑起来会有不少,还有一些到鹤山、澳门、香港定居的人,通过联谊会找到也会捐款回来响应。”

据统计,五星村近几年乡贤筹款共达到400多万元,对于这个常住人口1300多人的村子的发展建设来说,确实是一笔重要的资金。“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地区,单纯的财政拨款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要鼓励指导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募集资金。”陈健伟说。

值得注意的是,从理念转变到措施落实,江门市都有一套操作性很强的办法。首先针对乡镇干部的理念层面进行思想工作,从规划入手,抓乡镇园林规划。陈健伟说:“之前我们市局派一部分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下乡考察调研,把全市68个乡镇和街道都走一遍,了解各地情况的同时,宣传理念、讲解规划、传授技术。”

落实过程中,也有一套体制机制作为保障。陈健伟表示:“原来乡镇一级没有对应的机构,规划理念落到实处有困难,到基层更需要有抓手,我们采取层级负责制,市级园林部门统筹全市园林规划,市(县)统筹镇(街)园林规划建设,镇(街)统筹村(社区)园林规划建设。

另外,江门还创新开展生态园林示范村镇的创建工作,鼓励一些条件好的村镇种起树来让村民们看到好处,同时对周边村镇起到导向激励作用。通过抓技术骨干和专业队伍的培训,增进当地对于树种花种等知识的了解,想方设法调动积极性,将大园林和生态城镇化落实到最基层。

规划、资金、合作多方推进改革

江门“大园林”建设的尝试和摸索,实际上仅是广东探路新型城镇化的一隅。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例,近年来各地整合财政资金,实施森林碳汇项目。广州、茂名、梅州等省内各地还屡屡尝试通过招投标等市场化模式不断扩大碳汇林数目与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梅州在去年就投入6000多万元,实施13万亩碳汇林建设。

而在其他层面,也有不少令人惊喜的突破。如在规划层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为解决“规划打架”的问题,2012年广州在全国率先启动“三规合一”工作,在全市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张图”,盘活建设用地规模128.32平方公里,1100余项涉及民生和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规模全部予以保障。

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改变传统环保投融资来源单一、数量不足等问题。其实,不仅针对环保方面,投融资体制改革对于新型城镇化各方面工作均有重要意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借此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再推出一批民间投资示范项目,优化投资结构,强调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同时,广东同样创新合作机制,作为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省份,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签署《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在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和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省部合作,是对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的先行尝试。合作内容中,包括支持国际低碳生态合作项目优先落户广东省,以及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设立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基金等等。

推荐阅读:

安徽:推进城市绿化 改善人居环境

天津:垂直绿化工程全面整治市容环境

福建:打响“生态战” 经济环境两手抓

重庆:云阳绿化城区闲置地块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分页]

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建设 和服务发展水平

改革破题

近日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化不仅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还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城镇化之路不仅是单纯盖楼的问题,要园林化,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要公共服务到位。

对此,广东省住建厅副厅长蔡瀛表示,我省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省内区域发展不均衡,省内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全省城镇化进程和城镇服务功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占全省土地面积仅14%的珠三角地区,其GDP占全省80%以上,城镇化率达82.72%,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57.71%、37.67%、44.29%,仍处于需要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阶段。

二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偏低。我省有2600万常住异地务工人员,受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机制等因素影响,大多未能随着城镇化进程完全融入本地,未能平等地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另外,城乡发展模式还相对粗放。城乡建设模式相对粗放的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土地的实际开发程度较低,甚至长期闲置。工业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比重过高,重生产性服务设施,而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部分地区在城镇的规划建设上盲目模仿,互相攀比,千城一面、千楼一面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城镇建筑缺乏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较弱。

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亟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多数城镇均面临生态用地萎缩、区域生态安全维护体系脆弱的问题,部分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恶化,个别地区水质性缺水问题凸显,城镇汽车尾气污染现象严重,灰霾、酸雨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群众关注热点。

今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编制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推动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户籍、土地、财税、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城镇化质量。眼下,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和促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作为广东全面深化改革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备受重视。2014年,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更是被列为13项改革重点任务之一。

蔡瀛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优化我省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提高城镇建设和服务发展水平。全力推动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编制实施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总策划:张东明 王更辉 王垂林

总统筹:郭亦乐 郎国华 卢轶

推荐阅读:

安徽:推进城市绿化 改善人居环境

天津:垂直绿化工程全面整治市容环境

福建:打响“生态战” 经济环境两手抓

重庆:云阳绿化城区闲置地块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