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15日消息:生态林业建设,促使了生态公益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我国现有集体公益林地约15亿亩,占全部集体林地的60%左右。南方是一个以集体林为主体的地区,大部分地方“七山一水两分田”,林区居住的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民的生计对林地依存度高。同时,有着水热资源条件好、物种丰富的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林木及林下植物速生丰产。
在广东,2013年提出将生态公益林面积由5815万亩增加到621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比例由35.3%提高到37.7%,并力争到2017年达到8000万亩,届时比例达到48.6%。
随着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大力推进,一个涉及民生和可持续经营的问题逐步显现。如果政策上不解决好面积庞大的一般生态公益林林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就忽视了林区农民的生存和利益。目前,生态公益林经营的状况是除了一“封”了之,就是政府包办,林农不愿参与经营,由政府主导的荒山造林,采用的多是粗生、速生的品种,造成了林木严重缺乏质量,生物多样性匮乏,林地缺乏长周期经营价值。林农的坐视不管,年年造林不成林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目前仍然有年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贫困村2500多个,超50万户,224万多人,每亩每年22元的生态公益补贴也可谓是杯水车薪。
要建设和保护好生态公益林,仅靠政府的一厢情愿等行政管制不是明智之举。只有好的政策引导、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和给予资金、技术的支持,才能建设成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生态公益林,实现可持续经营。
为探索和解决南方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问题,2002年国际热带木材组织开始资助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旨在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热带次生林经营研究与示范”,2012年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又支持了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提出的“南方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研究与示范”,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共同组成科技攻关团队开展研究与示范,从政策和技术层面研究了南方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问题。
目前,已在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建成试验示范基地300公顷,初步摸索出林农能广泛参与,且适合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方法。该技术突出强调了森林经营的短、中、长期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兼顾,充分考虑了满足林农在短期内获得经济收益的迫切需要,减轻了对砍伐林木的依赖,进而达到保护生态公益林的目的。
在广东紫金柏埔社区,通过采用地带性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非木质产品物种的示范,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山下坡、阳光充足的道路两旁种植当地具有优势的油茶、山楂、山苍子、桃树、李树等非木质产品经济物种。第3年,油茶、桃、李就开始挂果,第5至6年,能进入盛果期,林农每年每亩能获得500元以上的收入。黄花梨、沉香、檀木、樟树、格木等珍贵树种,能使长周期经营的生态公益林拥有巨大的增值空间。
实践证明,只有顾及林农的经营模式才能调动林农的参与,有效保护生态公益林,实现可持续经营。(作者为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推荐阅读: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