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7日消息:治国,以法、以德、以礼;敬业,兴兵、兴稼、兴商。兼收并蓄的齐文化赋予齐国故都——山东省淄博市恒久的生命力和发展的精气神。
化工,强区、强市、强省;陶器,惜遗、惜古、惜今。繁荣发达的工矿业又为淄博市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极。
当可持续发展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时,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组团式工业城市——淄博市,寻求跨越新动力,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将生态融入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定位发展坐标,改写城市走向。
转型升级 提升核心竞争力
“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尽管管仲详细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两千年过后,其家乡淄博为实现城市工业化崛起,也付出了生态代价。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境内山体破碎、满目疮痍。
“当时,淄博的工业实力不可小觑,齐鲁石化、山东铝业、淄博煤矿等在业内都是响当当的脊梁。”5月13日晨练时分,熟悉淄博城市发展的退休干部张大爷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也自然伴随而至,成为工业城市发展的通病。”
一时间,淄博人纷纷想远离这座城市,一部分人选择到环境优美的沿海城市买房,以求健康宜居之所。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形成了众多的“淄博村”。
人走了,城何在?面对工业经济攀升和生态环境重创的矛盾,淄博市执政者们深深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这座古老城市命门的定位问题,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
淄博市林业局局长于秀栋认为,淄博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起步于新世纪初。他向记者列举了绿色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2003年,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需求,在全省率先提出实施“环境立市”的战略;2006年,又提出建设“生态淄博”的构想,明确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命门。
“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奔跑的淄博经济慢下了脚步,它要解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
2012年,淄博市委、市政府立足创新驱动、富民优先、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等战略的需要,使绿色发展再次升级,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确立了“生态淄博、幸福家园”的理念,为新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淄博市委书记周清利要求全市,把“创森”作为强化生态文明、加快科学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具有百年工业发展史的淄博建成宜居家园。
淄博市市长徐景颜表示,要通过“国家森林城市”这张金字招牌,改善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关键要素集聚,增强城市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打造绿水青山,就是着眼于“金山银山”。在这座独具特色的组群城市中,发挥林业的多功能作用,必将为增强城市承载力、发挥辐射力起到突出作用。
群策群力 行动最具说服力
从南部山区沂源县,经博山区、淄川区、文昌湖区、周村区、高新区、桓台县,一直到北部平原高青县,记者穿越淄博全境,绿水青山尽收眼底。城里,市树国槐、法桐虬枝穹顶,市花月季斑斓纷呈;山间,松柏挺拔,苹果、葡萄憋足了劲比着个儿。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于秀栋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诗句表达心中的激情。同时,这也是他在淄博市“市树进社区、市花进万家”活动上的由衷赞叹。
“涓滴”易得,可“千顷澄碧”难求。淄博市年财政收入尚不足300亿元的情况下,究竟是怎样的力量、何种的创新,才能完成矿山修复、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和乡村美化等重大工程,并实现民生的需求呢?
“转变观念!”于秀栋加重语气,“首先,要用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实现由政府造林向社会造林转变;其次,要由单纯以生态林业为主,转向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并重,并突出绿化、美化成效,提升森林景观价值;再次,要创新机制,严把造林质量关。”
这3个转变,恰好解决了“钱从哪儿来”、“林要怎么造”和“效益怎样养”3个问题。
走进高青县北外环黄河南岸的新建桃园,县林业局局长刘云勇介绍,“创森”以来,县里创新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的造林模式,仅2013年,就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了社会投资近2亿元,涌现出千亩以上的苗木、林果基地10余家。
穿行在临淄区敬仲镇岳家村、大寇村、白兔丘村,区林业局副局长李凌云看着花木绕房的景观兴致勃勃。区里实行“一村一策”绿化原则,村内讲究乔、灌、花、草与齐文化元素相融,两者相得益彰;村外则构建系统林网,使农田与林网交相辉映。[分页]
看着沂源县南麻街道刘家大峪村崮山半山腰茁壮的侧柏大苗,县林业局副局长杨洪玉感慨监管的作用,县里对造林绿化重点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并设定管护期为3年。届时,验收合格,方可兑付全部工程资金。造林质量则由专项监理小组把控。
5月13日下午,站在张店区牧龙山山顶,面对绿色装点的狼牙巨齿般的山体,记者的耳边似乎响起了“大烟囱,冒黑烟,一年吸块半头砖”的淄博民谣。曾因工业开采而满目疮痍、污染严重的四宝山地区,经过不懈治理,如今已绿荫葱茏,山花烂漫。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于秀栋深有体会,近年来,淄博以年造林10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8万亩、绿色通道200公里的速度推进,全市有林地面积达3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7%,建成区绿地率达43.4%,人均公共绿地达16.6平方米,“更重要的是,这浓浓绿意中包含着113.4万亩经济林,而农民收入的近一半都来自它们。当然,去外地买房也成为历史了。”
秀美之城
生态淄博再跨越
鲁山林场千峰秀,原山绿荫万象生。5月14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随淄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进行全市“创森”工作调研时发现,他们对身边的绿色巨变简直如数家珍。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王顶岐表示,人大将根据“创森”需要,为造林绿化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规划描绘了城市的灵魂”。于秀栋表示,蓝图的绘制凝结了决策者们、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心血和智慧,其结晶不仅让淄博人看到了生态宜居的未来,而且特色鲜明、布局清晰,操作起来针对性强。
为体现淄博组团式城市的特点,《淄博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行城镇与乡村、山区和平原统筹规划,提出了“一核一环”、“八个城市绿色组团”、“三网多点”的空间布局。并强调了“森林进城”和“园林下乡”的新诠释,使城市生态向乡村近自然趋近,使乡村绿化向城市园林化趋近,为豪放的淄博增添了些许婉约。
凝结着心血和智慧的,还体现在淄博独树一帜地编制的《淄博市绿化美化专项规划》和《淄博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有力补充,使生态淄博如虎添翼。
《专项规划》意在将淄博建成中国式的“德国鲁尔生态区”,使其完成从“一业独大”到“多元并举”的变革。规划按照“城市森林化、乡村园林化”的原则,遵循“适地适树、因地植景、因景植绿”的原则,着力打造绿树成荫、万紫千红,红花绿叶交相辉映的景色,用绿色点亮市民的生活;《湿地规划》意在保护和巩固现有景观资源特色,并合理利用和体现齐文化、孝文化及黄河文化。计划到2020年淄博市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湿地公园4处,省级湿地公园8处。届时,淄博市95%以上的重要湿地将得到良好保护,充分彰显“古齐灵秀水乡 生态宜居之城”的魅力。
智慧也伴随着约束力。为落实相关规划,淄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森林淄博的意见》、《关于印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任务分工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确立了“八优先一否决”的发展理念,不管是确立地区发展战略,还是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在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时,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
5月19日,淄博市政协主席会议组成人员对全市“创森”工作进行调研,在总结会议中,市政协主席陈家金认为“创森”是生态淄博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爱绿植绿护绿、绿化美化淄博的重要举措,“绿化淄博大地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结时”。
“‘创森’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创森’,通过广大市民一起努力,打造宜业、宜居的良好生态环境,进而服务并促进淄博科学发展。”于秀栋表示,“让淄博城乡绽放新姿,让淄博人民露出新颜,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当工业园区的轰鸣成为城市发展的记忆,当森林水系的绿意浸透城乡居民的灵魂,当青山如黛、碧水荡漾、林城相拥时,淄博人怎能不感慨森林的博大,怎能不感慨城市的走向?让森林走进城市,让人与自然和谐,这不仅仅是淄博转型发展的根本,也是所有老工业城市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