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出炉《湖泊志》为百湖立传

2014年05月29日 11:09长江日报

中国园林网5月29日消息:武昌四美塘选自《武汉湖泊志》

  继去年推出全国首份“湖泊地图”后,昨日,市水务局历时1年半组织编撰的《武汉湖泊志》出炉。它全景展现了武汉166个湖泊的基本情况及保护现状,彰显了城市爱湖护湖、坚守生态底线的决心。

  全书约30余万字,分4篇共10章,分条列举,从整体概况到166个湖泊的分述,从湖泊管理与治理到湖泊风光与人文,详今略古,严谨详实地对武汉湖泊的地理分布、类型及特征、成因及演变、水生资源、管理规划、治理修复等进行了全方位梳理。

  其中,中心城区40个湖泊的水面、绿化、道路的保护规划,在书中首次公开展示。同时,2014年起全市湖泊保护“一票否决”考核问责、166个湖泊全部纳入水质监测并双月通报等最新内容,也都收录书中。编撰委员会称,它与此前推出的“湖泊地图”一脉相承,是湖泊保护工作的持续升级。目的就是对166个湖泊的形态、面积、水质等关键信息“立此存照”,今后湖泊保护工作都将与此对照,接受公众监督。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纵观武汉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湖理水史。当下,我市湖泊保护工作出现历史拐点,在此节点上,梳理历史,正视过去,就是为了立足未来,让城市发展更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注重文献性、遵循志书编撰传统体例的同时,本书还精选200余幅图片,尽显166个湖泊的自然灵秀之美。

  此外,本书还从风光、桥梁、名校、名人、民间故事与诗词歌赋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湖泊的景观资源和人文内涵,抢救与展示了武汉湖泊的特色和亮点,令全书意趣兼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武汉方志馆史志专家王汗吾称,该书全面、完整、系统地盘点了全市湖泊家底,因此文献意义重大,有助于营造江城亲湖、爱湖、护湖、治湖的地域文化。

  十多年前,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副馆长陈红梅曾著《武汉湖泊》一书,十多年后,她没想到自己受委托编撰《武汉湖泊志》,与武汉湖泊再次结缘。昨日,捧着这历时一年半的心血之作,她百感交集。她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工程,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力。从2012年11月启动资料收集,到本月正式付梓,这本书就像编辑部的孩子,“怀胎”一年半后,终于呱呱坠地,那种幸福与激动,无以言表。

  文字资料零散少见,实地踏访搜遍全市

  翻开厚厚的《武汉湖泊志》,在参考文献部分,相对于数十万字的篇幅,关于武汉湖泊的期刊论文、著作少得可怜。陈红梅说,从城市层面来说,大规模为湖泊修志,武汉走在全国前列。但作为一次前所未有的编撰,搜集资料举步维艰,可供查询、参照、借鉴的信息零散而少见,除东湖、沙湖、南湖、梁子湖等为数不多的湖泊外,很多偏远湖泊的相关资料几乎是空白。

  从2012年11月开始,编辑部分成资料搜集、编撰、拍摄、后勤保障等多个团队,分工协作。其中,资料搜集组奔赴各区水务局、城市建设档案馆,寻找相关档案、县志、地方志,并实地踏访多个远城区湖泊,采访当地百姓,口述实录相关信息。逐步形成多达280余万字的资料库,不断精简,最终成书30万字。

  专家把脉轮番“挑刺”,先后易稿15次

  昨日,编撰委员会负责人坦言,此次修志,责任重大,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间历经15次易稿,被众多专家反复“锤打”。

  去年7月,该书完成初稿,9月18日开始第一次专家评审,来自中科院武汉水生所、武汉方志馆、湖北大学等多个单位的十几位专家为其“把脉”。直至今年5月正式出版,先后易稿达15次。该书编审王幼国统计,前后经历上百人次专家的轮番“轰炸”,编辑部也从最初的“委屈”而逐渐适应,并日渐感受到武汉湖泊天赋异禀,能参与此项工程无比荣幸。

  冬春夏3季聚焦,拍得8000余幅美图

  沉湖的“曲项向天歌”、东湖的“九曲十八弯”、月湖的“琴台知音”、盘龙湖的“无边绿翠凭羊牧”、竹林湖的“湖畔小村”、沙湖的“银装素裹”……翻开《武汉湖泊志》,一幅幅湖泊美图令人惊艳,不忍掩卷。

  全书共选用200余幅照片,至少一湖一图,均为实景。除部分图片选自“发现湖泊之美”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外,其他基本是2013年拍摄。张凯、刘元海等摄影组成员分别在冬季、春季、夏季,晨昏阴晴之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为166个湖泊留下三季倩影。最终从8000余幅照片中反复筛选效果最佳者,选入书中。

  如“王龙湖·野趣”一图,湖面如一块湛蓝的美玉,深沉而静谧,湖岸边草木葱茏。画面左下角,一只水鸟振翅而起,掠过水面,顿生动感。整张照片尽显湖泊的原生态之美。陈红梅称,这幅图并未刻意等待,而是抓拍所得,而这样的随手拍在书中比比皆是,实在是武汉的湖泊天生丽质。

推荐阅读:

北京环境总规将划生态红线 改善空气质量先从北部开始

南京:严守生态红线要决心“铁”不要“尽可能”

辽宁:划定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区

福建:严守生态红线奋力后发赶超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