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云山茶海,大地披“绿衣”,茶农喜丰收。
中国园林网5月4日消息:“贵阳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立足现代都市需求,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三农’工作发展升级版,奋力走出一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日前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如是说。
近年来,我市将“三农”工作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农民收入连续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粮经比、种养比、加工比等逐步向合理方向调整。随着农村产业越来越“绿”、农民荷包越来越鼓,我市正迈步走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贯穿生态理念的“路线图”
近年来,贵阳沿着怎样的“路线图”发展农业产业?答案无疑是“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2007年,“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被写入《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并作为贵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定位。
2010年,贵阳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见》,确定了贵阳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对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创新生态农业经营机制、强化生态农业科技支撑、切实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健全生态农业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安排和部署。
2012年,贵阳市制定了《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提出围绕“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市场化、都市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生态循环、集群经济发展理念,打造产业集群,加强基础建设,强化支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13年,贵阳市实施了《关于大力推进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与《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表明要重点打造25个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128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进一步促进全市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刚刚召开的2014年贵阳市委农村工作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印发了《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要坚持生态理念,以最快的速度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最大的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以最精准的机制推进扶贫开发,为贵阳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
时至今日,贵阳发展生态农业出现了哪些特色模式,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打下了怎样的基础?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全市农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市主要推广四大模式:一是“养殖——有机(生物)肥——种植——养殖”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二是“养殖——沼气——果树(蔬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的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模式,三是“畜禽粪便(秸秆)——大中型沼气池——沼气(沼液、沼渣)——生产生活用能(种植)”的大中型沼气池生态循环模式,四是“生活污水——农村清洁工程——达标排放”的村寨污水净化处理模式。
在乌当,依托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生产无害化、家居清洁化、庭院美丽化、收入多元化,成功打造出醉韵偏坡、情韵阿栗、美韵渡寨、福韵王岗、古韵陇脚的“泉城五韵”乡村民俗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示范点,成为贵阳市乃至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品牌。仅在2012年,“泉城五韵”至少接待游客329.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58亿元。
在清镇,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采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对奶牛粪污进行干湿分离,干的部分进入有机肥加工厂,免费供应给下游的蚯蚓养殖企业;湿的部分用于沼气发电或排放至牧草地。基于此,三联公司带动了产业链下游的贵州吉龙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与上千户种植牧草的农民,预计存栏达到8000头奶牛后,将带动下游产业年产值亿元左右。
在开阳,贫困程度最深的龙广村,2006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该村经过五年的发展思路调整与实践,结合村寨污水净化处理模式与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实施沼气池、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改圈改厕等工程,山顶种茶1000余亩,山腰种枇杷、樱桃等水果5000余亩,山下种菜近1000亩,在凤凰寨、坪寨等多个村寨发展50余家农家乐,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6年的三倍。
……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贵阳现已初步形成畜、禽、蛋、奶、蔬、果、茶、药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推荐阅读:
(来源: 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