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丹霞山景区建设绿道网的建议

2014年05月06日 10:02中国旅游报

中国园林网5月6日消息:绿道实际是人类最古老的行走方式,在现代被赋予了新内涵,是指原则上不能通行机动车辆的道路。纵观古今中外,绿道大体包括山间小路、人行道、游步道、马路、水路、自行车道、非机动车道。绿道休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现代绿道的兴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城镇化人口达到5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之后的人性的一种本质需求和本能回归。绿道休闲是人们温饱之后对健康和生命更高阶段的追求。

绿道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相当普遍。典型的如美国、日本、新西兰、新加坡,城市与郊野之间、城市内部、楼宇之间、地铁之间,均由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结,每一个城市人每天上下班平均行走里程在7-10千米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在绿道、人行专用道上实现的。城区人车基本分离,实在不能分离的路段,红绿灯的管理以人为本。香港、澳门的情况莫不如是。港澳地区山海兼备,城区与郊区之间的连接和过渡颇为自然,主要休闲区域之间的道路完全人车分流,在绿道上行走的人们完全不用担心过往的车辆。

以香港为例,最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绿道以26个郊野公园内部道路系统为代表。香港寸土寸金,但却保留了65%的公共绿地,主体是郊野公园。本港居民和访港游客均能够于20分钟左右离开喧嚣的城区和密集的人流,投身到郊野公园,繁忙的身心可以在公园绿道行走中得到有效的舒缓。香港郊野公园因此而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行走和观光。

韶关山水相依,具有得天独厚的绿道空间和郊野资源,具备建成国内一流和世界一流休闲宜居城市的条件。

丹霞山地处韶关市区与仁化县城之间,浈江及其支流锦江穿行其间,是稀世难得的城区郊野空间。纵观古今中外的绿道,我就丹霞山绿道网建设提出12点建议。

1.《丹霞山绿道网规划》的制定。一个好的规划将有助于网络的宏观把握。规划包括着重点道路网络、网络上的村落、驿站的布局。3年建成丹霞山绿道网,5年完善提高,10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世界遗产绿道网。

2.古代官道的修复。丹霞山是韶关通往江西、湖南的重要途径。比如浈江边的韶州—雄州古道,韶关—大王冲—古溪古道,韶石腹地的上京古道。它们有的已经湮没无闻,有的被现代公路和机耕道路覆盖。从丹霞山景区内部和周边通过的多条官修古道,文化底蕴深厚,部分石拱桥保持完好。如果适当修复,可以构成现代丹霞山徒步道路的基本骨架。

3.乡村通道的修复。丹霞山范围现有74个自然村落,涉及14个村委、7个乡镇。镇村、乡村、村村之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均由乡间小道相连,个体通行畅通无阻。后来由于村村通公路,原本简捷的乡村道路无人行走。天长日久,道路完全被杂草、荒木掩盖。有的路段成为果园和林地。如果对原有的长久无人行走和已经毁坏的小桥—石桥和木桥,进行必要的修复、贯通,绿道即可回复“本来面目”。茅坪—上洞—暖坑村道如今已经成为每年一度的“徒步穿越丹霞山”品牌活动中的一段倍受参加者好评的乡道。再如,横贯东西的夏富—庙仔坑—浈江渡口—老周田村道可以让众多具有恋乡情结的城市居民,在丹霞行走中找回失散已久的心灵家园。

4.浈江—锦江水道的畅通。浈江水道和锦江水道有着2000多年航运史,是古代中原与岭南沟通的重要水道。锦江五级电站的修建导致锦江水道航运的终止,浈江五级水坝的砌筑导致浈江水道航运的终止。加上北江河道多级闸坝的修建,天然航道全线渠化。闸坝的修建一方面使得原始航运消失,另一方面也为现代航行特别是旅游航运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湾头电站的回水,干流最远到达丹霞山东部最壮观的赤壁丹崖挂榜山(韶石顶)脚下,支流锦江则直达丹霞山腹地村落芙芷坝。两岸青山绿水为水上休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引进“水上绿道”概念,将浈江和锦江建设成为宜游宜走、国内一流的绿色旅游航道。

5.乡村机动车道路的规范利用。丹霞山各类已建成的乡村机动车道路里程200多千米,可利用这些道路建设丹霞山自行车绿道网。“最后一公里”、“最后三千米”尽量保持,以徒步道路沟通,既保持山林的原始味道,又让游人充分领略山野游趣,节点之间以自行车驿站形成与县、省、国道和步道相通。

6.环丹霞山绿道的修建。环丹霞山绿道,现阶段主要依托现有国道G106/G323线,省道S246线实施。环丹霞山国省村道里程约120千米。可以通过旅游标志标线的增设、沿线景观树木的种植、补给驿站的建设,全面升级道路的景观和旅游功能。近期重点是对其功能和标志标线,按绿道要求规范,并逐年分路段安排种植乡土树种,如阴香、香樟、木荷、杨梅、丹霞梧桐、冬青、乐昌含笑、桂花、银杏、小叶榕、夹竹桃、马尾松、竹柏等。中期将道路两侧扩边,使道路适合自行车和游人自由行走,基本实现人车分流。前述各类树木搭配,成为举世闻名的环丹霞山景观道路。

7.重视文化元素的培育。首先,挖掘和整理原有文化,包括浈江流域文明、古道文化、驿站文化、客家文化、山寨文化、田园风光。客栈和茶亭可以恢复重建。客家文化中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如各类节庆、习俗等可以弘扬。每一处新增的亭、台、桥、涵,除满足安全需要外,均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如客家文化元素、疍家文化元素。其次,培养路途新文化元素。如大路可以将重新开放的绿道取中国七大水系之名命名为珠江路、长江路、淮河路、黄河路、海河路、辽河路、松花江路等;小径可取古代著名科学家特别是地理学家之名命名,如郦道元径、玄奘径、沈括径、徐霞客径。

8.沿线服务设施的配套。以行政村为单位,自然村为节点,建设驿站、服务点、洗手间、补给点、森林消防设施、警示和引导、景点地图介绍。徒步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时时处处是风景。一扇篱笆、一口水井、一棵古树、一畦菜园、一间茅屋、一座古桥、断壁残垣等等历经沧桑、历久弥新的东西,均可以成为急骤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不可多得的风景。加大力度对沿途的风景资源进行调查和管理,如古树名木挂牌说明和保护,田园进行引导和美化,开阔地适当种植一些观赏树木花卉,如桂花、银杏、红豆杉、枫香、乌桕、冬青、乐昌含笑、荷花、梅花、油菜花等。

9.道路多样性的保持和多种绿道之间的连接。道路多样性是丹霞山绿道网的一个核心理念和价值。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绿道的多样性,同时实现包括步道、自行车道与便道(简易机动车道,非因消防等特别情况不能通行机动车辆),步道与水道,步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连接。如罗江村—锦江—芙芷坝村步道、金龟岩—牛鼻村步道、茅坪村—田螺寨—大瑶山村步道。步道、便道的修建,减少回头路、断头路,道路多样性使行走变得容易和旅游体验丰富多彩。

10.多角度、全方位打造绿道活动品牌。比如,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徒步穿越丹霞山”活动的完善提高;环丹霞山自行车国际邀请赛;锦江—浈江皮划艇个人邀请赛;丹霞山登山节;丹霞山“百里绿道”慈善行;包括跑步、自行车、游泳在内的丹霞山铁人三项赛等等。

11.绿道沿线村落和村民的引导培训。村落和村民都是丹霞山的有机组成部分,绿道可以将最偏僻的村落打造成为“世外桃源”。线路的完美,将很好地平衡景区的发展,实现景区全域的共同富裕。创造一种低海拔山岳型风景可持续发展的“丹霞模式”。

12.适度发展农家乐。农家乐是带动原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绿道网络的建设将使丹霞山的发展惠及山里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家农户、每一位原居民。而农家乐的开展,可以实现原居民与管理者、游人共建和谐,共享美丽。

丹霞山绿道网的建设,是丹霞山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丹霞山实现局部游览向全面开放的重大转折,从而在世界名山之林特别是低海拔山岳型风景区的发展中突显丹霞山、丹霞地貌的神奇魅力。

推荐阅读:

温州:古韵绿道特色文化引领经济创收

广东:绿道生态游成惠州旅游新亮点

四川:广元嘉陵绿道串成城市“翡翠链”

四川:内江打造一流城市休闲绿道和最美湿地公园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