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8日消息:4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湖区的老百姓奔走相告:“洞庭湖区,又迎来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春天!”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根据规划,生态经济区将着力推进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洞庭”。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正式着装“国字号”,湖区是否做好迎接深化改革的准备?湘鄂两省如何做好洞庭湖区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
期盼发展瓶颈待“破题”
“湖广熟,天下足”“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富饶的资源、良好的生态、如画的美景,为洞庭湖赢得了诸多美誉,也让众多中外游人纷至沓来。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水情”的变化,洞庭湖水面萎缩、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成为湖区发展格局中的“短板”。
“沅江地处洞庭湖腹地,这里的很多乡镇曾经很繁华,可如今人均仅一亩田,老百姓收入很难增长。”曾长期在乡镇工作的湖南沅江市公务员刘鸿志说。
这是洞庭湖区近年来发展的真实写照。负担重、增收慢,基础设施薄弱,湖区农民正遭受生态环境恶化之苦。加上耕地肥力下降,重金属污染,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近年来长江入湖水量减少62%,河道断流期超过半年,湖区湿地在加速萎缩。
“既要让产业搞上去,又不能让生态掉下来”成了洞庭湖区域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规划突出生态优先
洞庭湖区不仅是世界闻名的湿地区域,还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长江流域生态安全责任。洞庭湖80%在湖南,20%在湖北,仅靠一地一省,无法拯救持续恶化的湖区生态。通过调研酝酿,湖南省提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构想,并初步形成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国务院近日批复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按照三年打基础、八年新跨越的战略步骤,到2020年,血吸虫病防治、安全饮水等民生问题将得到解决,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能得到明显改善,力争到2015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到2020年达到1.7万亿元。
落实发展产业洞庭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虽已获批,但把规划从纸面落实到地面,需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市、县、区制定完善本地规划和方案,形成综合实力。
4月24日,湖南省省长杜家毫赴洞庭湖区进行调研,提出生态优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壮大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三大支柱产业发展“产业洞庭”。目前,湖南正在抓紧制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规划实施的相关配套文件。与此同时,湖北省为推进规划实施,正尽快出台配套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建立重大项目库和湖区四市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
推荐阅读: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