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6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今天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联合国家林业局开展“走基层”大型报道《绿色中国行动》。采访将透视退耕还林成效、直面生态环境隐忧。中央台四路记者将上高山,进田野,走进全国16个省市区,用话筒记录我国青山再造的生态实践,绘制青山绿地生态版图。
今年是我国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第十五年。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是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开篇报道:《绿色中国在呼唤》。
记者:我现在是在山西省大同县的塔儿村,在这里,退耕林已成绿色屏障,清风吹往京津,桑干河水清澈供北京。而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三天两头风沙弥漫、白日点灯。
退耕农民:你看这些地,当时有个什么说法呢?开荒种地脱层皮,下一场雨没了泥,拼死拼活干一年,粗茶淡饭裹肚皮......就是随处开荒种地,越垦越荒,越荒越垦,恶性循环。
1998年,特大洪水,敲响生态警钟,据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主任周鸿生介绍,盲目毁林开垦、对坡地过度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加剧是这场灾害的主要原因。
周鸿升: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还要无度索取,就会遭到自然对你的惩罚。
痛定思痛,退耕还林,势在必行。从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启动,以陡坡地为主,进行农耕撤退,林地重返荒山,涉及全国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就是把农业从生产粮食转向生产木本粮油,转向生态产品和林下经济。毕竟我国现在的粮食问题已经有很好的结果了。
退耕还林十五年,累计完成造林任务4.41亿亩,全国1.39亿亩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地恢复了植被,使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一退一还,不仅抓住了我国生态建设的“牛鼻子”,也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契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的保护功能。荒凉的荒山秃岭绿起来了,经济还发展起来了,环境又好了,不很好吗?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主任周鸿生:它还成林木后,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非常巨大。退耕还林带来山区林农最重要的变化是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调整了产业结构。退耕还林工程让山川更秀美,乡村百姓更知山乐水。
在山西大同塔儿村,退耕户姚文成退耕还种的700亩杏树,金黄果实挂枝头,将在一周后迎来收获,收入能有几十万。
姚文成:(和以前)那没法比,原来这地是非常跛陡的山坡地,一亩地也就是100斤(粮食)产量。
如今,沿长江上游而下,荒坡绿意渐浓;四川境内长江一级支流的年输沙量下降60%;在湖北,七年播绿相当于再造了1.5个神农架。退耕还林工程把农民请下山,户均拿到了7000元政策补助,十五年退耕还林,国家花钱3500亿,偿还生态欠账,更拓宽了增收渠道。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主任周鸿升:
周鸿升:要允许农民算经济账,所种植的树木经过几年有更好的经济收益,才能退的下、稳得住。既能要生态效益,还要惠及广大林农利益。
目前全国仍有陡坡和严重沙化耕地8200万亩,产出的粮食不多,却容易诱发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说还要在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重点国家生态功能区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
张永利: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党和国家为了我们乃至子孙后代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不惜投巨资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许多昔日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践证明,退耕还林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广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