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0日消息:一条条绿树成荫的街道、一片片花草相映的绿地、一个个贴近自然的公园,新布设的生态宜居元素遍布株洲,勾画出城市的和谐与美好。
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株洲全力“创森”,通过打造与提升,株洲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城市品位越来越高,居民幸福感越来越强,实现了生态宜居环境的再升级。
点睛,打造城市地标
来株洲旅游,必去的景区是名声在外的神农谷、炎帝陵和云阳山,但在株洲市民的眼中,城区就是最大的景区,身边随处都是风景。
近年来,株洲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打造了湘江风光带、神农城等一批生态精品绿化工程,为城区增添了新的景色。
“将十大景点串联的湘江风光带,是株洲城市景观最为集中的休闲场所。如今,这里已打造成为株洲的新地标、东方的莱茵河。”站在湘江风光带河西段,株洲市林业局副局长言新明向《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自豪地介绍着城市的新变化。
规划之初,市政府将湘江风光带作为城市客厅与文化乐园来打造,为了让市民在亲水、休闲、观景的同时能亲近自然,风光带在保留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丰富了具有景观效果的植物品种,实现了景观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据统计,湘江风光带河西段的植物品种超过200个,每天可释放氧气7000多公斤,吸收二氧化碳6500多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无论是清晨或是傍晚,每天在湘江风光带健身、游玩的市民多达上万人。
投资上百亿元打造的神农城是株洲另一张亮丽的名片,“两型”城市建设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神农城在建设中突出了生态和休闲功能。根据规划,在近3000亩的建设区域内,高达2400亩的面积被绿色所覆盖。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城市绿地面积,2007年株洲出台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新建项目绿化指标不低于30%,旧城改造项目不低于25%。
这个商业项目拿出80%的面积用于绿化,无疑,这是神农城打出的一张生态牌,也是一记以退为进的制胜招。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远见,在优美环境的吸引下,各类商家纷纷涌入。2012年11月,神龙城项目斩获国际园林绿化工程金奖,神农城的品牌价值飞速上升。
从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中不难看出:绿色,是装扮城市最美丽的颜色;生态环境,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提质,增强生活品质
大妈在广场上跳着舞,大爷在树荫下拉着二胡,孩子在公园里追逐嬉戏,情侣在江边牵手漫步……如今,更多的市民愿意走出家门,享受城市带来的美好生活。
株洲“创森”以道路、公园为主体,以提质、提量为主导,大做绿化、美化文章,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进入株洲大道,层次丰富、造型精致的绿化景观,给穿行的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的享受,这条连接湘潭县和京珠高速的交通要道,被称之为株洲最漂亮的城市主干道。
“为达到最理想的景观效果,相关部门多次对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进行提升改造。”株洲市林业局副调研员许望生说:“根据四季变化的需要,在不同路段配置了开花季节不同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让株洲大道一年四季都将呈现出自然生态、繁花似锦的视觉效果。”
一直以来,株洲对街道绿化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改变原有道路景观的单调性,株洲在城区之中打造了紫薇一条街、花石榴一条街、红枫一条街等10条道路景观。
近年,株洲对所有的主干道和部分次干道进行了提质改造,不仅在较宽的人行道上增植一排乔木,在人工化较强的斑块上种植乡土花灌木,而且在黄河广场、嵩山广场、泰山广场等街旁绿地上,建起了数十处仿古廊亭,既提升了景观效果,也为市民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公园改造上,株洲同样下足工夫。
天鹅湖公园前身是一个渔场,2005年,政府出资治理,以园林造景的手法,将渔场建成了一座水上综合公园。为了提升园内环境,天鹅湖公园经历了多次改造。今年初,公园最大一轮的湿地改造工程启动,不久,改造后的公园将吸引更多的鸟儿在此安家。
曾因城市污水排放而臭气熏天的文化园,通过清淤治污、植树绿化等方式,将臭水沟改造成了小公园。原是周边居民一大困扰的文化园,现在却是提升周边居住环境的一大主力。
无论是提质还是提量,无论在街道还是在公园,让全民共享“创森”所带来的生态福利,才是株洲最大的追求。据统计,株洲“创森”新建或修建栗雨休闲谷、石峰公园等15个生态公园,打造街头小游园160多个,市区69条主次干道实现绿化率100%。
增量,拓展绿色空间
无论是大到面,还是小到点,株洲的绿色无处不在。从桥下到桥上,从屋顶到墙体,从墙内到墙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让株洲的绿更加浓郁。
“在城区绿化中,空间局限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难题。如何破解?株洲把绿化空间从地面向‘空中’延伸。”言新明说:“在众多模式中,桥体绿化最具典型。”
在芦淞大桥上,两侧的迎春随着桥面一路延伸,勾勒出大桥蜿蜒的形态。
2012年,株洲先后在石峰大桥、芦淞大桥、田心立交桥、王家坪立交桥4座桥体上安装了钢结构的种植槽,通过实施自动滴灌和集中排水等新工艺,迎春、爬山虎、紫藤等攀爬类植物,最终在桥上“安了家”。
开展桥体绿化,株洲打破了以往传统且单一的绿化模式。在积极的尝试下,株洲开始推行屋顶和墙体等立体绿化,丰富城市的绿色景观。
据了解,全市已新建了130处屋顶绿化、共计1.5万平方米,1处墙体绿化、共计1200平方米,4座桥体绿化、共计22公里。
可以说,株洲积极拓展绿色空间,为的是增加城市绿量。而全市积极增绿,为的是实现绿色共享。
午后,市民围坐在市人民法院办公楼旁的树荫下,三三两两地聊着天、乘着凉。通过拆墙透绿,这片曾深藏在院墙之中的浓浓绿荫,如今已成为周边居民的休憩之地。
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头下,机关、企业、院校、社区积极响应,通过拆除阻隔满园春色的一道道围墙,让墙内大片绿地与道路绿地、公共绿地连接成片,既拓展了市民休闲空间,又增强了视觉美感。
从2008年到今,全市共拆除主次干道和重要地段围墙132处,城市公共绿化总量大大提高。
“绿地、树林、花木不仅是城市的品质标志,也是市民的生态福利。”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曾表示,要让市民“看到绿色、闻到花香、听到鸟鸣”。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