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3日消息:短短十几年间,山东省自然湿地面积减少近60多万公顷。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省湿地总面积173.75万公顷,与2000年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相比,净减少19.50万公顷。其中,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面积一增一减,有63.10万公顷的湿地纳入保护体系,保护率提高26%。
湿地资源可还安好?
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有增有减
在武城县水质净化工程四女寺生态表流湿地,记者漫步其间,畅快呼吸,但见风动花飞,芦荡连绵。这里是武城重点打造的一处人工湿地,总投资1600余万元,占地1200余亩,主要接纳污水处理厂、工业处理达标出水和沿途面源的污水。
武城县长王胜强告诉记者:“我们按照不破坏自然,保持区域生态平衡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废弃坑塘,从设计到施工最大限度地保留野生植物现状和坑塘地形地貌,维持原生态。在此基础上,新栽植荷花、千屈菜、水葱等水生植物万余株,将昔日荒凉的芦苇荡,打造成了具有水生态修复、保护功能的湿地,成为保障南水北调调水沿线和大屯水库水质安全的天然生态屏障。”
如今,芦花漫舞、飞鸟沉鱼、人水相亲的湿地生态景观,在山东省已经遍地开花。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按第一次湿地调查相同口径即单块湿地面积≥100公顷、类型和范围相同来比较,全省人工湿地由2000年的10.27万公顷,猛增到54.47万公顷,增长了430.38%。
然而,与人工湿地遍地开花的境遇截然不同的是,全省自然湿地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萎缩消亡。
有这样一组让人揪心的数据:与2000年相比,胶州湾湿地减少1.5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300公顷;南四湖湿地减少8000多公顷,平均每年减少700公顷;滨海湿地平均每年减少4.02万公顷,并且破碎化严重。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全省自然湿地由168.15万公顷,缩减到104.43万公顷,减少了37.89%。自然湿地的大面积萎缩,带来的不仅仅是水面的缩减,还有物种的消亡和生态的恶化。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全省湿地总面积有所缩减,但对湿地的保护也愈发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措施正在全省各地广泛施行。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级湿地保护区17处,各类湿地公园166处,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63.10万公顷。与第一次湿地调查比较,湿地保护面积增加44.7万公顷,湿地保护率提高26%。
湿地萎缩原因在哪?
围垦、基建和污染成为“杀手”
目前,山东省湿地保护体系已基本形成,初步构建了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各类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用途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重要自然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大部分受损和遭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改善和恢复。黄河三角洲被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
但是,尽管各地湿地保护亮点频闪,依然难挡湿地总体面积逐渐减少、特别是自然湿地下降明显的趋势。
山东省林业厅厅长燕翔分析道,一些湿地资源破坏严重、湿地功能退化,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生态质量下降、环境容量降低的趋势;部分湿地面临着泥沙淤积、水体污染和盲目开发等严重威胁,受威胁压力持续增大,威胁湿地的主要因子有所增加,影响范围和影响频次也在增长。其中,围垦、基建和污染是湿地面积减少、功能减退的三大主要因素。
同时,山东省湿地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多数地方尚未建立湿地保护专门机构,造成政出多门、责任不清、权责脱节、管理缺位现象;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资金投入不足。近10年来,全省用于湿地保护的资金累计平均每公顷不足100元。此外,湿地保护科技支撑薄弱,依法管理水平较低,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也是重要原因。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页]
湿地保护有何良策?
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
“研究表明,全省湿地每年可创造直接价值1592.7亿元,间接价值215.9亿元,平均每公顷湿地每年创造的价值10.4万元。”燕翔告诉记者,“这是经过分析得出的一笔经济账,但是,我们更看重的还是生态账。”
“加强湿地保护刻不容缓。下一步,我们将严格重点湿地认证制度,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将湿地空间保护和恢复任务落实到地块,确保全省湿地面积不减少,实现湿地‘零净损失’。”在新闻发布会上,燕翔向与会记者详解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提出力争湿地总面积从今年起不降反升。话里话外,透漏着信心和果断。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将加快编制完善湿地保护规划。以《山东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6~2020年)》为基础,启动湿地保护“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谋划好湿地保护项目布局、优先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建立科学的湿地确认、界定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各项技术规范。加强湿地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尽快扭转湿地减少和生态恶化的局面。
针对部分区域湿地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湿地保护恢复和综合治理。优先实施黄河三角洲、小清河沿岸湿地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湿地面积,提高湿地环境容量。抢救性建设东平湖、乳山河口等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立和完善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并存的湿地保护体系。
资金投入是湿地保护的重要支撑。目前,山东省正探索建立湿地保护长效和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增加湿地保护的公共财政投入,探索和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湿地管理机构建设,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设立专门湿地保护机构,具体承担组织、协调湿地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形成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监管有力、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
同时,山东省将建立科学决策咨询机制,为湿地保护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逐步把湿地指标纳入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引导各地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和湿地资源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此外,为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山东省将进一步加快湿地保护和恢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湿地保护同样离不开科技引领,”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治国告诉记者,山东省将尽快成立湿地研究中心,重点支持开展湿地保护和管理、恢复与重建等技术的研究工作;筹建高端、数字化平台,将全省及全国涉及山东湿地的相关数据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存储与展示;投入资金逐步建立在线自动化监测网络,重点对沼泽、河流、湖泊及滨海湿地的水质、植被、动植物、灾害等因素进行动态监测,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性、连续性和可靠性,提高管理与建设工作的科学性。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