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民生工程为生态建设“增绿添彩”

2014年07月15日 10:19中国财经报

中国园林网7月15日消息:生态,是安徽省池州市的“名片”。

池州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该市树立“生态立市”战略,形成经济—生态—民生相协调的机制。在推进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将“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根植于民生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努力走出一条“生态民生”新路。

民生工程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

水乃生命之源,如何保护水环境?池州各地在实施饮水安全等民生工程时,将水源地保护工作统一规划管理。

清清的山泉水,满眼的翠绿,清新的空气……石台县七都镇七井山一带1000多人重新用上了安全水。

“为解决七井山一带居民饮水问题,我县实施东水西调工程,但由于历史原因,水源涵养林被砍伐,建成的饮水工程几乎报废,惨痛的教训让我们更加注重水源地保护。”石台县水务局工程师陈家有说。

“水源地保护我们有一整套机制。”陈家有介绍说,“饮水安全民生工程建设将水源地保护摆在首要位置,合理规划布局,全县共设立水源地保护区64个,并将水源地附近的林地划为公益林,涵养水源。在水质监测上,实行部门会商通报机制,全县设立35个水质监测点,检察机关、卫生、水务部门共同负责水源水质监测、检测、督查工作。同时,每个村都有1名水管员进行日常巡查。”

“十一五”以来,池州市累计投入10余亿元建设水利民生工程,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06座,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73处,解决了70%左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改善了水环境。2014年,该市计划投入2.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民生工程和“八小水利”民生工程,继续助力水生态水环境建设。

民生工程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池州市在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探索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的共生模式。

东至县泥溪镇泥溪桥在建设中,利用原石拱桥拆除的石料修建防护工程。池州市地方公路局工程师阎远超说:“生态保护是农村公路和危桥改造民生工程建设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利用绿色工艺,不进行大面积开挖,减少生态破坏;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如利用老桥拆除的旧石料进行边坡防护,减少路基冲刷,保持水土,公路建设垃圾用于路肩陪护等。同时,夜间施工还避免噪音污染。”

为防治污染,保护生态,该市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推进民生工程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在贵池区马衙街道灵芝村为民服务中心,村民可享受“一站式”服务,该村将在村级实施的卫生室、农家书屋等民生工程与村级为民服务场所统一规划,整合实施,打造村级为民服务中心。据村干部介绍,项目整合实施,工程配套设施可以共享,节约建设成本10余万元,更关键的是,节约了1亩左右的土地。像灵芝村这样进行要素整合的项目点,全市共有148个。另外,在乡镇实施的民生工程也强化要素整合,如东至县将敬老院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整合实施等,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节约了土地指标,保护了生态环境。

民生工程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

近年来,池州市通过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有效缓解了农村污染问题,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农村沼气就是好!”安徽省人大代表、市民生工程特邀监督员、东至县葛公镇桥联村支书王汉祥说:“现在农村环境比以前好多了,生活污水少了、厕所也没有异味了、沼液可以种菜、沼气可以做饭、很少有人到山头上砍柴了。”

农村沼气建设在池州农村被称为生态富民工程。石台县小河镇莘田村村民汪国庆说:“去年,沼气为我节省了10多万元。”2013年,他流转土地740多亩,运用“猪—沼—稻”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在他的笔记本上记着一本账:通过沼液浸种、叶面喷液,原计划每亩40公斤的化肥几乎不用了,农药使用量也下降了80%左右,每亩生产成本由2012年的645元降到440元。

池州市已形成“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模式。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建成农村沼气池8.4万口,农村户用沼气入户率达26%以上,共建成20个“千池乡镇”和464个“百池村”,并有254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

通过近几年民生工程的实施,池州市实现了农村清洁工程全覆盖,解决了农村清洁工程建后管护工作中存在的“由谁购买、向谁购买、怎样购买、资金来源、购买效果评价”等现实问题。该市采取“政府主导、分级负担、群众参与”方式,“拼盘”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运行费用,引导群众参与民生工程建后管护的模式,探索农村清洁民生工程建后管养政府购买服务,实现“户清扫、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全覆盖、常规化。

推荐阅读:

我国城市生态化仍处于“初绿”阶段

长沙: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倡导市民维护生态空间

吉林:辽源建设“生态绿带”为城市添彩

江苏:南京已建成18个湿地公园 重点保护生态资源

(来源: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