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5日消息:记者近日从省环保厅获悉,环保部在全国选取了24座城市进行环境总体规划编制的试点,期望通过为发展划出“留白空间”与“负面清单”,将环境保护的源头管控落到实处。我省南京、泰州两市正在试点当中。采访中多位人士向记者反映,早日实现“多规合一”,才能更好地保证规划真正落地生根。
编制环境总规,为发展“留白”
为什么要在全国试点编制城市环境总规?“为发展‘留白’!”环保部规划财务司规划处处长贾金虎以一句话向记者简括其意义。
从城市角度而言,目前,住建部门与国土部门都有落实在“地块”上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环保部门只有任务书式的规划,落脚点放在项目治理上。而这种“末端治理”式的环保思维,越来越不能消化因城市化、工业化、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四大驱动力带来的污染增量。
“环保还没有真正从源头融入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中,这种被动式的环境保护,很难扭转当下的环境形势。”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毕军对城市环境总规的编制持高度肯定的态度。他认为,过去的城市规划以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国土利用等规划为主,环保规划往往作为附属存在、靠后考量。国家首次启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实际上是希望提升环保规划的层次和位阶,使其与其他规划更好地融为一体。
贾金虎告诉记者,从国家层面来讲,希望建立一个1+3的规划模式:1,即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一个基础性规划;3,分别是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这些规划最终都能落实在空间的管控上。
“比如,这里规划是个生态红线区,那么哪些建设项目就不能进来;这里是个工业园区,哪些产业就不能发展。”
城市环境总规划,应是“管制型”规划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段学军分析,规划一般可分为引导型、管制型、建设型。“这个环境总规应当是管制型规划,主要提出管制的门槛和总体要求,但不宜太细化,否则很多工作环保部门是难以调控的。”
毕军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总规要解决的应当是“约束性问题”,即应当为城市的发展拿出空间管控方案和“负面清单”。
省发改委环资处处长金乐君建议环境总规向生产前端延伸。她说,“十一五”期间,光伏产业在我省是作为新兴产业鼓励发展的,但考虑到原料生产的环境污染问题,再加上国外反倾销,“十三五”期间,环境总规就可以提出限制光伏产业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泰州已经拿出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纲要。翻阅这份纲要,记者注意到,对于“里下河地区”的产业布局,规划这样给出了引导建议:由于地势低洼、环境容量少,从生态服务功能上应看作泰州城区生态缓冲区,应严格限制污染重的工业企业发展,主导产业应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并以此为基础,在兴化市中心城区及周围乡镇大力发展农产品[-0.22% 资金 研报]加工业;其次发展污染相对较轻的机械制造业。而部分区域位于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应发展循环型、生态型农业,严格限制养殖业规模。
“多规合一”,才能落地生根
关于城市的规划,这些年来编制的不可谓不多,但“城市病”却愈演愈烈。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建设型规划长期占据主导位置,而管制型规划往往沦为配角。如何让管制型的环境总规真正发挥作用?多位人士向记者表示,“多规合一”,才能真正保证规划落地生根。
记者注意到,南京、泰州的城市环境总规都是环保部门牵头编制。编制过程中虽然也与发改、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沟通,但是衔接上还存在不小的问题。以泰州的纲要为例,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数据,与国土部门掌握的就不一致;其中所称的“风景名胜区”,也与住建部门专属概念上的“风景名胜区”大不一致。而类似的“抵牾”,在此前的许多规划中也屡有出现,甚至成为影响规划落地的重要因素。
贾金虎表示,“多规合一”是必然的潮流。只有多规合一,才能真正把发展与环保综合考量,最大限度保证规划的科学性。一个理想的状态是,各相关部门坐到一起,共同研究城市的发展规划,包括建设型规划、引导型规划、管制型规划,最后落到一张“图”上,而城市的所有决策均据此进行。
然而,由于传统的部门分治,各个部门之间出于利益考量、责权分配等因素,往往不愿意敞开胸怀合作,而是希望各搞一套规划。“目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各部门打破壁垒,共同编制一部规划,还有难度。”在毕军看来,“能把城市环境总规先做起来,至少也是一个进步。”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