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军:“纵横思路” 筑牢怒江绿色生态屏障

2014年07月16日 11:56中国经济网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长张沛军

中国园林网7月16日消息:“叠翠荫蔽蝉鸣闻,镜湖映山花缤纷。落霞红云剪酌影,彩云之南修仙人。”行于山水之间,感受生态之美,这是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然生态环境最真实的写照。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家园。那么,在以城镇化发展为大背景之下,怒江做出了怎样的生态选择,出台了什么政策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记者深入大美怒江,专访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长张沛军,倾听他的解答。

怒江僳僳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西接缅甸,北连西藏,东邻迪庆与大理,南毗保山,是中缅滇藏的结合部。国境线长449。5公里,是全国唯一的僳僳族自治州,其中独龙族、怒族属于怒江独有的中国特少民族,是全国民族族别成份最多和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怒江州集自然地貌博物馆、人类文明处女地、民族文化大观园、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爱国主义陈列馆为一体,是“三江并流”地区人类金色童年的文化宝库。

张沛军表示,建设怒江生态走廊是州委、州政府作为城市发展的要点。城市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辅佐”。近年来,怒江面对生态建设问题,施行规划先行,并将生态整体规划归结为“纵横坐标图”,即:纵向坐标则代表怒江建设生态立体保护体系,横向坐标则代表与生态发展立体化的协调起步。由此,坐标的拟定更加直观地看到生态建设格局。

立体坐标建立生态保护体系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四山”绵延千里,“三江”纵贯其间,形成了极其特殊高山峡谷地貌。怒江根据海拔不同,生态区域特色和人均环境特色,确立了保护措施。

“封”和“进”,杜绝生态破坏。怒江山顶海拔高达两千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目前,怒江出台了最严厉的“封山育林”措施,禁止牧、耕、猎、伐等活动,严格保护原始自然生态景观;

“移”和“退”,实现生态恢复。在一千五百米到两千米之间的山体部分,由于遭遇过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面对生态脆弱区,怒江以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为重点,积极实施移民退耕工作,截止到2012年,实施生态移民4853户,共计21683人,退耕还林35万亩,更有效的实现生态植被恢复;

“预”和“建”,加大生态保护。在1600米以下河谷地带,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气候炎热潮湿,特殊的生存环境有助于植被快速生长。近年来,怒江确立了城镇化、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进一步推动绿色农业产业配合生态化共同发展。同时,怒江加大对陡坡的治理、防护林的建设以及其他绿化措施的建立,有效地保护怒江脆弱的生态环境。

横向坐标生态经济同发展

在怒江境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存在矛盾。张沛军强调,要想发展生态,经济发展一定要做好。怒江百姓有权利享受物质的增长,有权利与全国老百姓一同进入小康社会。因此,“四个百万工程”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保护齐头并进的重要战略。

据介绍,所谓怒江“四个百万工程”即是:实施“百万亩林果基地”、“百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一百万株庭院经济林基地”、“一百万头牲畜畜牧基地”工程,是怒江开启的“混农林业”发展模式,该模式有助于林下经济增长。同时,在生态环境微小系统各个构成要素之间,逐步形成互相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强有力地促进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生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好环境就是为百姓谋福利。作为‘城市建设者’,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为生态怒江、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筑牢怒江这一边疆生态屏障,努力走向城市生态文明新时代。”张沛军自豪地说。

推荐阅读:

山东枣庄峄城区绘生态蓝本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江苏:吴中坚守生态红线 扩大生态红利

河北:迁安改善生态环境 打响雨季造林攻坚战

山东:潍坊全方位打造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