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生态是汉中发展一切的根本

2014年07月28日 10:19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园林网7月28日消息:首先汉中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汉中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设汉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这里是刘邦成就汉室基业的发祥地,孔明六伐曹魏的战略大后方,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故里,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封地。——专访汉中市市长王建军

记者:汉中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处于关中平原与四川平原之间,历史上是西部大通道的枢纽,因此也形成了汉中与众不同的特点。能否谈谈你对汉中特征的认识?

王建军:汉中地处陕西省西南部,与四川、甘肃两省毗邻,是镶嵌在秦岭和巴山之间一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

首先汉中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汉中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设汉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这里是刘邦成就汉室基业的发祥地,孔明六伐曹魏的战略大后方,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故里,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封地。刘邦、韩信、诸葛亮等英雄人物在此演绎了一幕幕历史活剧,元稹、岑参、陆游、苏东坡等文人墨客为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武侯墓、武侯祠、古汉台、张良庙、张骞墓祠、蔡伦墓祠等两汉三国历史文化遗存驰名中外,褒斜栈道、“石门十三品”都堪称国之瑰宝。

汉中环境非常优越,气候宜人宜居,生态优美。汉中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南北分界线、江河分水岭,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被称作“西北小江南”。全市森林覆盖率58.13%,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等珍稀物种的最佳栖息地。

汉中的自然资源富集,发展潜力非常大。汉中有“生物资源宝库”、“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药用植物就有1600多种,野生动物534种;探明储量的矿产62种,铁、锰等18种矿储量居全国前列,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境内有大小河流567条,水能资源蕴藏量260万千瓦,可开发量87万千瓦,占陕西全省三分之一,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水源涵养地。

在交通方面,汉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汉中北依新欧亚大陆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南临长江经济带,处于关中、成渝、江汉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三角”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两条高速公路、六条国省道连通陕甘川鄂,宝成、襄渝铁路过境,阳安铁路横贯全市。即将通航的汉中新机场和正在建设的西成客专、宝汉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将使汉中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枢纽作用更加突出。

经过多年发展,汉中已成为陕西省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和绿色食品药品基地:以“汉米”、“汉油”、“汉茶”、“汉药”、“汉果”、生猪等为重点的农业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以飞机制造、数控机床、烟酒食品、冶金建材、医药化工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以两汉三国文化、青山绿水蓝天、珍稀动物家园为特色的三产旅游业蓬勃发展。

记者:汉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怎样依托这些资源确立文化战略?

王建军:汉中作为中国地理上南北分界地带,是巴蜀文化重要的原生地带,文化学上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交汇地带。秦、汉、唐王朝主流文化向南辐射、迁移的第一驿站就是汉中。因此这里生长、移植、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别是以活态方式留存的如汉调桄桄、汉中傩艺、洋县皮影等汉中民间文化遗产,更本质地反映出汉中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化特征。千百年来,它与汉中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重要物质文化遗产相映成辉,成为汉中悠久深厚历史的见证。

我们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良好宜居富裕城市战略目标。文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就是建设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名市。

为推进文化名市建设,我们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培育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培育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认真、科学规划文化布局、文化定位。市、县级“两馆、一站、一室、一屋”等基层文化设施基本健全,全市农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率大幅提升。建设市级历史博物馆、汉中大剧院、图书馆、羌文化保护中心、汉中新闻文化中心、文化街区、文化主题公园和汉文化历史文化雕塑群等文化设施,形成“文化名市”的标志性建筑,充分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创建文化名市夯实基础。

我们还启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工程建设。其中就包括27平方公里的汉中兴元生态旅游示范区汉文化建设项目,建设汉文化旅游目的地。我们还以“西汉三遗址”为重点,通过博物馆和历史文化街区,来展示城市汉文化底蕴;以定军山及武侯墓祠文化遗产、龙岗史前文化、丝绸之路(张骞墓)和蜀道文化为依托,打造三国文化旅游、龙岗生态旅游和“栈道”文化旅游品牌;以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古遗址保护利用和环境整治为依托,全面打造青木川等历史文化名镇。

记者:汉中背靠秦岭、巴山,拥有比较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大熊猫、朱鹮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同时汉中又是汉江的发源地,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保护区。汉中如何将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

王建军:对我们而言,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生态是重要责任。汉中既要城市发展,又要绿水青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循环发展之路。

我们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好城乡建设。重点打造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县级城市、培养大镇名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三轴四区”城镇体系。同时,立足于保护好汉中优美的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另一方面,我们千方百计做强循环经济。在新型工业发展上,突出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烟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高新技术等产业。

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重点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全国知名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并集中力量建设茶叶、蔬菜、柑橘和生猪等优势产业种植基地,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有机“种养基地”与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对接,实现农业系统资源的闭路循环。

在生态旅游发展上,我们按照“资源高效率利用、景区保护性开发、产品生态性设计和游客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使旅游产业成为汉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生态是汉中的根本,我们将不遗余力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建立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和考核问责。努力将传统GDP转变为绿色GDP,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记者:从地理位置看,汉中是衔接大西北、大西南和中部地区的枢纽,汉中如何确立自己的城市定位?

王建军:汉中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陕甘川三省在此交汇,是沟通秦岭和巴山南北,联通大西北与大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多年来,国家和陕西省对汉中有诸多的定位,例如提出汉中市要建设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重要的物流中心,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将汉中定位为省内四极之一(宝鸡、榆林、汉中、渭南),形成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明确汉中建成以旅游、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和商贸为主的大型中心城市,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此外,汉中还是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国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之一。

目前,汉中的交通条件正在快速改善,随着西成高铁建设、阳安铁路扩能改造、宝汉铁路实施,西汉、十天、宝巴高速公路和汉中新机场——柳林机场的陆续投运、投用,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初步显现,制约汉中发展的最大瓶颈即将打破。

汉中的城市定位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013年以来,我们对汉中的山水、人文、地域特色、优势和特色进行了重新梳理,确立了“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以“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城市品牌,重点打造好五大产业集群,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五大重点园区,全方位指导推进城市发展。

记者:穿越秦巴山区的古道,曾经使汉中成为一个战略要地。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能为这座城市带来哪些新的机会?

王建军:汉中位于秦巴腹地,由于秦岭、巴山阻隔,发展长期受制于交通。近年来,随着西汉高速、十天高速、城褒一级公路建成通车,交通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交通瓶颈制约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当前,我们正在抓紧推进汉中机场、西成客专、宝巴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并将加紧谋划和实施阳安铁路扩能改造、宝汉铁路等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汉中将形成“横贯东西、纵穿南北,客货两运、陆空并行”的交通网络。

当“三高三铁一场”全面建成后,汉中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彰显,可以极大释放汉中的发展潜能。现代交通将极大提高汉中的开放度。使汉中主动融入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圈,拉近与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时空距离,有利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汉中聚集,促进汉中加快发展。

同时现代立体交通还将促进优势资源加快开发。汉中生态、文化、水能、矿产、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十分丰富。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有利于我们按照循环发展理念,加快资源开发,打造循环产业高地、有机农业基地、汉文化旅游胜地、生态宜居城市。

记者:汉中市兴元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面积27.7平方公里,这个项目的建设将对汉中城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王建军:汉中兴元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以汉文化为依托,以文化旅游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为基本立足点建设的一个综合型生态新城。其建设既符合汉中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品位提升、城市产业转型的需求,也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是一个有利于推动汉中科学发展、有利于增进群众福祉的示范性项目,是我们“北优”战略的核心所在。

作为汉中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验性新区,在规划设计上,有三个方面的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首先是文化规划创新。以“文化即生活方式”为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和文化布局。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汉文化传统融入现代市民生活方式,建设“汉文化复兴地标新城”,倾力打造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其次是产业规划创新。以“社区即产业园区”为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小康梦”,用汉文化创新带动城市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教、宜养“五宜示范新城”。最后是旅游规划创新。以“城市即旅游景区”为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和生态格局。为了美丽中国的“绿色梦”,以汉文化智慧保护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独具汉文化魅力的“生态旅游新城”,循环发展生态宜居城市。

示范区抓住文化大发展的契机,充分挖掘汉中市独具优势的汉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社会资源,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转化,是带动汉中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城市增长极。示范区的建设,将进一步彰显汉中深厚历史文化和优质的自然生态城市魅力,提升汉中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开放度,使汉中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性旅游休闲目的地、国家级汉文化特区。

推荐阅读:

湖北:郧县绿水青山释放生态效益

江苏:连云港打造绿色生态蔷薇岛

浙江:缙云治水先植绿 着力修复山林生态

山东:投入8.7亿 促进自然生态保护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