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3日消息:在观风海镇海丰村,从事盆景种植的村民耿泽清,用20多年的时间,通过盆景种植走上致富路,并带动周边上百户村民加入这一行列。耿泽清的个人奋斗史如同一段跌宕起伏的社会发展史一样,变幻而精彩纷呈,艰辛而催人奋进。
打工年代 不甘平庸谋出路
耿泽清今年56岁,几十年前,他曾做过公社教师,后来便开始走南闯北。
“一方面为了求生活,另一方面看看外面的世界!”耿泽清说,他曾到过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前一直靠打工为生,做过建筑工人和电焊工人等工种。或许他与盆景注定有缘,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引起他注意的便是摆设在街头巷尾大小店面的盆景,尤其到广东时看到的盆景给他印象最深刻。
“先前就是觉得好看!”耿泽清说,“盆景原本就是植物,但样子、形状、长势等又与周围常见的花草树木有着明显不同的新、奇、特等外观特征。时间一长,就发现自己已经由关注变为喜好,离不开这些东西了,后来通过对盆景市场逐步深入了解,发现这还是一门很好的营生手段,于是就准备将来赚钱后回家搞盆景……”
每年打工回家过年,耿泽清总要去周边的乡镇和山野转悠,看看是否有可培养成盆景的植物资源。他根据对盆景相关知识的多年了解和积累,从一般的到贵重的,从普通的到珍奇的,还真发现不少。
创业路上 二十年磨一剑
过了七八年离乡背井的漂泊日子后,耿泽清终于回家开始经营自己的盆景事业。最开始由于技术不成熟,有价值的盆景需要花时间和功夫去培养和护理,所以耿泽清并不敢有大动作,只选择利用投入小、规模要求不严格的当地花卉、根艺资源进行栽培。刚起步的几年间每年只培养数量不多、价格便宜易卖的小型盆景在市场上进行销售。
就这样,他在盆景市场上摸爬滚打,艰难前行,有一段时间因为销售不好,家人也开始对他的事业怀疑起来,劝他改行另谋他法。面对家人的质疑和阻拦,耿泽清毫不气馁,反而开始计划培养需要投入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经营和护养的大型根艺盆景,并跑到武汉去学习有关盆景市场和盆景培育的知识。随着对市场和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了解和掌控,耿泽清说服兄弟耿红加入。
苦心经营 守得云开见月明
2003年,威宁铁路建成运营,不久乡村油路开始铺设,一时间整个威宁的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耿泽清感觉到,自己耗费了心血的盆景春天就要来临了。于是兄弟俩一方面开始从四川、云南等地引进岩柏、黄杨、刺柏、杜鹃等需要四五年才能培育成功的名贵品种,开发威宁当地的黑刺、紫花杜鹃、山松等既具有花色和地理条件优势,又有卖相的品种,利用大棚温室栽培;另一方面加入威宁盆景协会等积极寻找销售平台扩展销售渠道。
经过一番苦心经营,耿泽清兄弟俩终于打开了市场,如今产品不仅在威宁远近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上海、武汉、杭州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近30万元的年收入,为兄弟俩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从最初数十盆发展到如今二十多种品种、数量多达300余盆、占地三百平米的大棚栽种规模,耿泽清兄弟俩的盆景远近闻名。
言传身教 带领村民致富
当耿泽清成功走上致富路以后,周围还处在贫困中的村民纷纷前来学习效仿。为此,通过沟通交流,耿泽清前前后后帮助周边近百家村民进行盆景种植,大多都小有所成,向小康生活迈进。
跟着耿泽清学习的村民介绍,在耿泽清看来,“根露、干粗、枝密、叶细”是盆景必备的四个条件。一盆上好的盆景,必有和谐一致的根、干、枝,三者自成一格又相互映衬融合,按照“师法造化、因势造型、动静结合、主次分明、比例协调、形神兼备”等造型原则进行培养,尽量不着人工痕迹,如自然天成一般。理想的盆景根须如扎马步一般稳当,主干,枝叶疏密适度,错落有致。
推荐阅读:
(来源:黔中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