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9日消息:正逢小暑,位于梁平县城东北部19公里的复平乡黑天池,却是爽爽的、凉凉的。来到这里的人们,面对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清爽宜人的气温,无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太美了。”7月7日,笔者在黑天池清空洗肺,蕴吸自然和谐生态魅力。
用GDP衡量复平是不起眼的,用生态衡量复平是一般化。随着改革纵深发展,生态环境给复平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良好的生态是复平具备的优势,然而经济的欠发达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年,复平追逐“五山工程”。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文明。正确处理生态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复平实现绿色转型,作了大量的工作。“开展农业绿色转型、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把复平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老百姓致富的法宝。”
强化生态环保,解放生产力
开展生态环保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态环保就是发展生产力。“蓝天没有一丝白云,清清的河水唱起了欢歌”沿普里河逆流而上,两岸绿色葱郁,花木盛开,河水清澈。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环境。“山水倒映,良多趣”吸引了不少游客到这里“洗肺”,当地老百姓倍感生态旅游裨益。原本农民瞧不上眼的竹笋、竹篓、农家腊肉等土特产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珍品,价格也涨了不少。
尝到绿色转型甜头的村民,更懂得精心守护绿色家园。该乡率先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率先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率先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等。
有人说复平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发展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发展要宁慢勿快,否则得不偿失;也有人说,复平为了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发展,付出一些生态环境代价在所难免。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把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
“这些观点,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都是不全面的。”该乡干部表示,村民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
去年12月,该乡举办川渝三县森林防护论坛,交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展示发展成果,推广典型案例。今年,着手《五山工程》筹备。解放制药疙瘩,破除影响瓶颈,起好步开好局……
共享公共产品,造福于民
“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于发展的迫切性,复平人民有格外深刻的体会。安平村是市级贫困村,属于扶持的对象。要尽快摆脱贫困,与全乡同步实现小康,就必须牢牢扭住发展这个主题。靠牺牲环境换来GDP,复平人坚决不要。如何在生态文明框架下加快发展,成为复平亟须突破的两大瓶颈。
贫穷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既要“青山郭外斜”,还得“仓廪俱丰实”。
“山羊、肉兔、茶叶、肉鸽、花卉”是复平的五张名片,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对于促进农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复平遵循山地经济规律,打造一批养殖示范点、专业合作社,建设生态之乡、山羊之乡、肉兔之乡。
确保生态环境改善,要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抓住“生态立乡”战略有力时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竹、还草、还茶,提升复平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障生态安全,夯实复平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良好的生态让复平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开发黑天池,打造黑天池旅游景点。长期以来守着青山绿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的村民,起初想下山。后来,他们不想下山了。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自然风光的特色,把它打造为乡村旅游精品,吸引了县城周边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而今,黑天池10多户人家,有5家开办了“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经营得最好的年收入超过2万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断夯实生态基础,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把绿水青山打造成为复平的亮丽名片,用生态环境营造发展优势,吸引客商投资兴业、更多人才创业发展,让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
开放、开发黑天池,吸引投资者投资兴业。他们的到来,一则是冲着政策优势,但大多数是冲着这里良好的生态。二则是盯住复平的生态优势产业,愈发感受到复平这片净土的后发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农村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不仅事关农业农村的未来,还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只有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的改变和质的突破。”
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与再生产,是其他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从种植业到畜牧业到渔业,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影响最广泛。
改善农业的生产方式,对于我乡走向低成本的生态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近年来,复平乡将“三农”工作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粮经比、种养比、加工比等逐步向合理方向调整。随着农村产业越来越“绿”、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农村生态基础好,地域广阔,治理调整的空间更大。我乡利用林地,开发荒山、荒坡,通过合理挖掘土地潜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农业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发挥农业环保功能。
山民们对山林倍加珍惜,并形成了许多保护森林爱护自然生态的习俗文化。村民在采伐树木时总要注意蓄好小木,绝不允许给山坡“剃光头”。而且还将最老、最高大、结籽最多的“母树”保留下来。他们的传统观念认为,结籽多的母树是保证山坡树木繁茂不绝和村民子孙后代兴盛的根基,保留了母树的存在,也就保留了山林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自我修复的功能。他们的传统知识把人与自然间生命相互支持的辩证关系明确表现了出来。
无论是加快发展还是保护生态环境,说到底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回望复平走过的道路,印证着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绿水青山一定能带得来金山银山。
推荐阅读:
(来源:新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