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聚焦“长汀经验” 不只是种树种草而是改善民生

2014年08月18日 09:21中国日报胡美东 孙力 彭娟 杨洁

中国园林网8月18日消息:十几年前,龙岩市长汀县策武乡南坑村又被称为“难坑”。但凡下雨,山上泥沙俱下,雨一停,村民竞相下河捞沙卖钱。山光、水浊、田瘦,与水土流失相伴生的是苦涩的贫穷。

而当记者们在今年8月中旬造访南坑村时,只见小溪穿村而过,河水清澈,水车轱辘溅起轻盈的水花;四层居民小楼比肩而立,楼前莲花盛开,风光怡人有如公园;孩子们骑着山地车,阿婆们推着宝宝,其乐融融,与城里并无二致。据了解,该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7800元。

像南坑村这样的变化在长汀俯拾即是。长汀县委书记魏东对记者们说,“长汀经验”不是简单的“种树种草”,而是同时改善民生的一个过程。 

“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经济发展并重,与民生改善并举。”魏东铿锵有力地说。他说,不以GDP论英雄,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让我们的GDP绿色化。长汀人认为,生态优势也是我们的环境优势、后发优势,最终要成为我们的发展优势。所以,提出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绿色经济体系,让群众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

要水土保持,就要优先解决封禁区农民群众的生计问题。“以前老百姓烧柴火,现在就要让他们烧得起其它燃料。”魏东说。

长汀因此出台了煤球补助和用电补助。“我们一年从县长的口袋里拿了1400多万,对我们的18个乡镇,特别是严重水土流失的乡镇,实施电补,每度电补助2毛钱。这样让老百姓用得起电,他们就不会上山砍柴了。”魏东说。 

“老百姓要靠山吃山,你要他改变生活方式,就要让他到城里来。到城里来就要稳得住人心,所以我们发展纺织产业这样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魏东说。据了解,除却会对环境造成的漂染环节,目前长汀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纺织业生产体系,2013年仅第一季度,长汀的纺织业产值就已经超过15.7亿元。而长汀目前的城镇人口为18万人,这十多年来,接纳了从山上转下的群众接近6万多人。

怎么通过治理水土流失让林业强起来,让老百姓富起来?这就要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林下经济。根据《长汀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到2017年,长汀的森林食品种植面积将达62万亩,发展花卉种苗、长汀特色珍贵用材林面积将达19.3万亩,林下经济面积将达2.3万亩。至2025年,森林食品种植面积达65万亩,珍贵用材林面积达23.73万亩,新增林下经济面积2.4万亩。

站在长汀河田镇迳背村广坑山头的茶园主人黄发富,原来是长汀县茶果场职工。2004年,老黄面临下岗,但他有一手种茶、制茶的好手艺。时任水保局局长钟柄林于是邀请他开荒种茶。“告诉我说,种茶治荒山,每亩租金30年28元,每亩补贴630元,政府还给免费修路、修蓄水池。”黄发富说,“租地便宜,种茶还有补贴,为啥不干?” 

黄发富一口气租下了广坑的285亩荒山,雇用了工人开荒。“30年的收益都是我的,拼了老命也要把地整好。”老黄说。大伙儿把荒山地底下较肥的土翻上来,把陡坡规整成梯田,每年还给荒山下3~4次有机肥。慢慢地,荒山表土由“红”变“黑”,由酸性变回中性,适合种茶。老黄也转亏为盈,盖了房子,买了车子,还办了制茶厂,厂子年收入十几二十万元,解决了周边不少人的就业问题。喜上眉梢的黄发富又包了180亩荒山,继续种茶。

这种以奖代补的资金补助模式也是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创举。大干大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不仅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也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在“荒山变家园”的过程中,人们也实现了财富的增长与积累。

南坑村则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在打造“一村一品”品牌建设的同时,也在建设美丽乡村。如今,南坑村附近已有10万株银杏,每逢丰收季节,果实累累,挂满枝头,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新渠道。

当前,福建省提出了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部署和“百姓富、生态美”的战略目标,“长汀经验”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示范的样板,种树种草、创造美好家园也能富裕百姓、改善民生。

推荐阅读:

浙江:东钱湖种水生植物改善水质

乌鲁木齐:新建两公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云南:官渡区新增两块小区绿地 改善人居环境

陕西围绕改善环境质量抓改革 构建生态保护基准线

(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