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8日消息:一项工作同时得到业内8位顶级专家的关注与认可并不容易,国家储备林建设就是这样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
今年3月12日,唐守正、沈国舫、张齐生等8位两院院士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联名向李克强总理建议: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迅速作出批示予以了回应。
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强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一句话,到目前在南方15个省区推开、建设国家战略储备基地530万亩,拟划定国家储备林1500万亩,短短两年时间,国家林业局有条不紊而又迅速有效地推动着这项关系木材安全和林业长远发展的工作。
其实,建设国家储备林,承载着林业人一直以来共同的心声,也是林业事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过长年的战争摧残,百废待兴。林业事业的主要任务是不计代价支援经济建设,哪里有林子哪里就有林业工人的窝棚,哪里的林子好油锯声与林业号子就响彻哪里。
但是随着生态状况持续恶化,沙尘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我国开始恶补生态建设,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一切开始在破坏的基础上重建,数量第一,先把林子建起来,先有最基本的绿色、最基础的屏障,再谈绿的质量与效益。
进入新世纪,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日益扩大,更加渴望地绿天蓝山青的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林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粗放型的数量扩张已经变得不可持续,数量与质量并重,一方面继续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另一方面,保护好现有林业资源,提高森林质量成为必然选择。这个时候,更广范围的森林经营与更具有针对性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国家储备林建设自然而然牵动人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清楚表明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为89.79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我国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更低,仅为52.76立方米。
森林资源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用材林大径级组越来越少,小径级组株数比例由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的55%,上升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的73%,大、特径级组由13%下降到3%,下降了10个百分点;用材林可采面积比例由10%下降到5%,可采蓄积仅占23%。珍贵用材树种更少,木材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增加森林蓄积、解决木材结构性矛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划定国家储备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曾前往福建、广西等省(区)采访国家储备林建设的试点情况,是否按照国家储备林标准进行经营,树木的长势、材质有着清晰可判的差别。
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对划定的杉木国家储备林实行定株经营,选取长势旺盛的优势木,用油漆进行标注,每三年修枝一次,实行重点施肥,并采取透光伐,保证目标树阳光充足,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在板桥工区,2009年栽种的杉木苗平均树高达到7.5米,长势旺盛的超过9米,油亮亮的杉木苗迎着阳光争先恐后向上生长。而在同一地块、相同时间栽植仅有一路之隔,未按照国家储备林标准经营的杉木林,树高很少超过5米,胸径只有定株经营杉木的一半左右,林分质量存在着明显差距。
地处桂西南凭祥市的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从1979年成立之初就主要研究珍贵优良树种的引种驯化、良种选育栽培等,几十年的一线研究积累了森林经营的宝贵经验,也让其对国家储备林建设有着充分的发言权。
热林中心主任蔡道雄告诉记者,中心一直致力于红椎、柚木、格木等的定向经营,各种数据表明,定向经营无论对树木的生长出材还是生态效益发挥都是很好的模式,建设国家储备林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森林质量的提升。
蔡道雄带记者参观了伏波试验场红椎优质大径材基地,1983年栽植的红椎林,通过30年定向经营,胸径可达47厘米,树高达29米,材积超过2.1个立方米,每亩保留8到10株,产出超过5万元。
建设国家储备林,国家林业局还积极借鉴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经验和物资储备通用做法,并结合世界银行项目造林经验,探索建立了契约式管理、代储代管、动用轮换和动态监测的储备林制度,实现了国内成功做法与国外有益经验的有机融合。这也为尽快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标准体系提供了保障。
“国家林业局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实施‘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国家木材安全战略,努力构建‘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格局,希望通过10年-20年的努力,实现木材高效集约经营、永续利用。”国家林业局速丰办主任闫振说。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