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沿河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迈开生态强县坚实步伐

2014年09月12日 09:23贵州日报田茂昌

中国园林网9月12日消息:近年来,沿河自治县将改善乌江水质,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作为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重要内容,迈开了“生态强县”的坚实步伐。

经过不懈努力,该县城镇环境保护功能逐步增强,农村生态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11月,该县获“最美中国·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目的地”,荣登最美中国榜。今年7月,该县被列入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

观念

要发展 不要污染

沿河属长江三峡库区的水污染防治区域,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人口增多,特别是乌江彭水电站、沙沱电站建成,乌江由急变缓,水质自然净化能力削弱。

乌江能否在贵州安全出境?备受民众关注。

2001年,该县出台了《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那时起,该县与责任单位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将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企业,重点围绕加强县城区乌江沿岸的所有排污口进行监测,认真分析各项监测数据,查找污染原因,落实治理方案。

2008年以来,该县争取和投入资金,在乌江流域开展环境绿化和水土治理,先后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正在建设夹石、官舟等三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完成人工造林12.07万亩,封山育林13.96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74.2平方公里,岩溶面积167.27平方公里。

该县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2008年,该县引资2.6亿元扩建的桂星水泥厂,因能耗高、环境污染大,投产不到3年毅然关闭,与技术先进、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的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兼并。

该县工业园区入驻企业42家,全是汽车配件生产、木材加工、生物药品等企业,上半年实现工业产值10.44亿元,创税5600万元。

今年,该县获得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项目,投资4500万元,以“造林、蓄水、治土”为核心,治理面积650公顷。目前,已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21多万亩,封山育林1.39多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14.02平方公里,治理岩溶面积26.03平方公里。

成效

绿了家园 乐了居民

“过去,县城周围的山上都是石头和荒草,现在满山绿树,修了登山的青石路,我每天早上都要跑步到白塔公园,空气太清新了。”沿河县城居民崔凤英由衷地表达环境改变带来的快乐。

山高石头多,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2001年,该县实施县城可视范围内“家园绿化工程”,每年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植树造林,使城市绿化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发动县城近郊群众栽培沙田柚、柑橘、脆蜜桃等经果林4350多亩,农户最高收入达4万余元,绿化了家园,富了农民。

一条条硬化路在空心李树下纵横交错,一栋栋土家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这是沙子镇南庄村通过石漠化治理带来的可喜变化。

以前,南庄村是一个土地石漠化面积占40%以上的穷村,该县在南庄村实施石漠化治理,发动村民栽培空心李1200余亩,年产值达500余万元。

产业转型,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每年村民接待游客收入在100万元左右。

谯家镇的煤矿曾是该县的一大收入来源。多年来,由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生态和地质遭受巨大的破坏。矿难事故时有发生,地表水下沉造成严重缺水,地质灾害频发。

如何推进矿区产业转型?该县在矿区大力发展茶叶、核桃等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农民依靠生态产业获得了较好的收入。镇党委书记高仕周介绍:“我镇积极发动群众从地下的‘黑色银行’转化为地上的‘绿色银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今年,全镇老百姓预计增收1.2亿多元,人均增收5000多元。”

目前,该镇有金银花基地2026亩,种植核桃2.3万余亩,种植辣椒6133亩,新增茶园5500亩,改造茶园2800亩。

蓬勃发展的生态产业,不仅群众增收致富,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使生态、产业一脉相承,良性发展。

目标

天更蓝 地更绿 水更净

沿河拥有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庄乡村旅游风景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张绿色生态名片。

今年7月,该县被纳入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之后,确立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环境更优美、发展更科学、生活更幸福”的生态发展目标。

然而,面对贫困程度深、石漠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等不利因素,该县如何应对挑战,实现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

未来5年,该县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加速发展,更要绿色发展;既要同步小康,更要生态健康”的理念,在建和规划建设相关项目307个,总投资2200亿元,大力开展“天蓝行动”,加大重点污染治理整顿力度,关闭限期排污不达标企业。大力开展“地绿行动”,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抓好乌江及其支流流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巩固和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开展“水净行动”,加强水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现人居环境仰首是蓝天,俯身有碧水,推窗见绿荫目标。

推荐阅读:

云南:瑞丽市如何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

广东东莞:十年基本建成水生态文明示范区

弘扬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

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之基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