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29日消息:彭阳县是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值得总结推广。
一、彭阳县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
彭阳县属国定贫困县之一,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沟壑残塬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彭阳县林木保存面积累计达199.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5.6万亩,封山育林23.61万亩,以杏子为主的经济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26.2%,累计治理小流域106条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76.3%,年减少泥沙流量680万吨。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二、彭阳县生态建设的做法经验
(一)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1983年建县之初,彭阳县委、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30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守生态立县这条发展主线不动摇,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县人民安身立命的头等大事和最大的基础工程来抓,一切工作都以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最高衡量标准,坚持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求,带领干部群众摸爬滚打在植树造林第一线,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保证了生态建设的持续性。
(二)坚持艰苦奋斗精神不松劲。彭阳县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建县30多年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锲而不舍的信念、团结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生态建设中,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级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广大干部积极行动,一呼百应。在彭阳县,义务植树是各级机关干部的必修课,铁锹、布鞋、遮阳帽是彭阳干部的“三件宝”。30多年的艰苦奋斗孕育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和“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
(三)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治理模式上,从最初的“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治理模式,到实施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一体整治的综合治理模式,坚持一架山、一面坡、一条沟规模治理,整流域、整区域协调推进,实现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的有机统一。在整地模式上,从鱼鳞坑、带子田到“88542”水平沟抗旱集雨技术,大大提高了流域治理水平。近年来,又推行“山顶塬面建高标准农田保口粮、山腰坡耕地培育特色林果增收入、川道发展设施农业搞开发”的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收到了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的“双赢”效果。
(四)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并进。坚持将生态建设与主导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总结推广“53211”产业扶贫模式。立足光热水等资源优势,采取流域生态经济沟、庭院经济、设施栽培和嫁接改良“四种模式”,大力发展以杏子、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坚持“家家种草、户户养殖、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按照立地条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苗木产业。将生态建设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以“红色”和“绿色”为品牌的旅游业格局正在初步形成。
(五)坚持机制创新建管并重。牢固树立“三分造七分管”的思想,在责任机制上,大力推行“年初建账、年中检查、年底结账”的工作责任制,把生态建设纳入年终考核,统一进行考核验收。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点的目标责任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在投入机制上,农林水牧等资金捆绑,项目联合,集中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在服务机制上,全面推行科技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在管理机制上,严格落实护林员管理办法,完善管理监督网络,确保治理一片,巩固一片,见效一片。加快国有林场建设,将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纳入林场统一管理。严格推进禁牧封育,提高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彭阳县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虽然彭阳县生态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生态建设整体还处在修复时期,生态环境承载力仍然较为脆弱,生态环境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一是生态建设认识上存在误区。生态建设是一个定义较为宽广的林业生产体系,目前绝大多数干部认为生态建设只是简单的植树造林。二是生态建设质量不高。受自然条件、气候、病虫鼠害、偷牧溜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林苗木成活率普遍偏低,林木结构单一,林分标准不够,经济效益不高,整体生态建设质量不高。三是林牧矛盾比较突出。草畜不平衡矛盾突出,局部偷牧现象时有发生,禁牧封育时有反弹,生态治理成果巩固任务繁重。四是生态建设机制还不健全。退耕农户对退耕地的监督、管护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对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还不够;多渠道投资、多主体参与生态建设的机制还不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小、标准较低,生态补偿受益面小。五是生态林业发展的工业基础薄弱。林业产业缺少大项目支持和龙头企业带动,集约化程度低,基地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没有形成以林业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作为带动的产业链,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四、“彭阳经验”对固原生态建设的启示
总体上看,固原市实现了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局部治理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根本性转变,但是生态环境脆弱仍是制约固原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固原破解“绿”的问题任重道远。要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紧紧围绕“绿色固原”定位,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强化林业项目支撑为关键,以生态建设、城市绿化、林业产业、林权改革为重点,着力构建生态林业发展、森林资源安全、林业产业开发、生态文化建设“四大体系”,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
启示一: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一是加快造林绿化进程。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为契机,推进大六盘生态长廊建设,重点围绕“三山五河”,推进六盘山及其外围水源涵养区、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区、河谷川道农田防护林网及苗木产业区、城市及小城镇园林绿化区、城乡主干道道路绿廊区、河道库区及周边绿化区、特色经济林示范区等“七大区域”生态建设。二是实施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争取国家将205万亩生态移民迁出区纳入退耕还林补助范围,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努力建成国家级生态修复示范区。三是实施道路村庄绿化。以公路和乡村道路绿化为重点,每年完成道路绿化200公里。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每年完成“四旁”植树200万株。
启示二:推进城市绿化美化。每年完成城乡大环境绿化2万亩,建成3000亩以上绿化点5个以上,建成市民休闲森林公园5个,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景观优美、特点鲜明的城市森林体系和城镇绿化体系,全面提升全市整体绿化水平。市区重点围绕“四大主题公园、四条生态山脉、四大水库湿地”总布局,实施生态绿园、山体绿环、湿地绿景、道路绿廊、附属绿地 “五绿工程”。
启示三:培育壮大林业产业。一是提升苗木产业。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质量、树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思路,调整种苗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到2017年全市苗木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形成六盘山特色苗木品牌。二是壮大经果林产业。根据气候、区位、土壤等禀赋条件,坚持一年引种、三年示范、五年推广,重点培育适宜当地气候的新品种、特色品种,建立经果林示范园,到2017年完成改造提升杏基地10万亩,新发展经果林20万亩。三是精心培育林下经济。结合林权改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森林旅游及林产品加工。引进和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生态产业化水平。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启示四:强化林业资源管护力度。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在生态补偿示范区、林业核心区,实施生态移民,异地搬迁。在禁止开发区内,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抓好天保二期工程,加大对养殖户的项目扶持力度,切实提高养殖户收入水平,努力实现“禁得住、不反弹”的目标。认真开展中幼林抚育,严格执行林地征占使用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保持森林资源的连续性,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启示五: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健全生态资源产权和用途管理制度,争取国家将固原市纳入生态资源补偿试点区、流域水环境保护生态补偿范围,推进集体林权改革,积极探索和完善林权流转、森林资源委托经营等服务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机制,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监督体制、执法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推荐阅读: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