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用上“植物疗法”

2014年09月03日 10:28嘉兴日报

中国园林网9月3日消息:一种原产南美洲的水生植物,将成为桐乡市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撒手锏”。昨天,市农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桐乡已专门作出部署,让这种名叫狐尾藻的“水中精灵”,在全市范围内广辟战场,为净化水质效力。

  在桐乡市目前所采用的无动力生态处理模式当中,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要经过化粪池、生态处理池、稳定塘、人工湿地池等四道处理工序才能达标排放。由于生态处理池是密封状态,而处在末端的稳定塘、人工湿地池则池口对上开放,为增强处理效果、稳定水质,必须加注垫层。

  乌镇镇民合村是试点村之一,在蚕花浜组的一处稳定塘里,7户农民的生活污水经前端工序处理后,水质检测结果显示,cod指数有所下降。这个占地约4平方米的稳定塘里,种下的狐尾藻长势良好。

  “狐尾藻适应性强,培育比较简单。”一旁的市农办工作人员吴建勋介绍说,按工艺建设标准,稳定塘分别按面积3、4、6平方米进行配置。种上植物以后,不仅能有效改善水质,还能与周边环境形成协调性,增强美观。

  据了解,狐尾藻属多年沉水植物,能较快除去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还能吸收其中的重金属元素,是一种较强的净化水体植物。同时,它还可以饲养鱼、猪、鸭等,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

  污水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人工湿地池,又称“过滤池”,其作用不可小觑。屠甸镇荣星村的一块人工湿地池上,栽植下的丝带草已全部成活。从施工方提供的设计草图看,人工湿地池自上到下,还逐层铺设泥土、砂土、砾石等过滤物。

  “这些石头上附着微生物,可进一步吸附污染物。同时,种植一些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又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把发达的根系扎下去,也可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吴建勋介绍说,经该工艺处理后的污水目前能达到二级标准,可直接排入排灌渠。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五水共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狐尾藻、丝带草等治水的“撒手锏”被广泛运用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战役当中。市农办副主任汪明富表示,“植物疗法”将有力推动全市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时种植的植物也能进一步美化村庄的环境。

推荐阅读:

四川南充:西充县将建设污水治理湿地公园

(来源: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