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26日消息:城市排水系统要像吸水的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再将蓄存的水 “释放”,“雨后积水,逢雨必涝”的状况就会得到有效改善。《太原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现已编制完成,根据国家住建部的要求,首次提出打造“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有效提高现有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力争雨后不出现内涝灾害,城市运转基本正常。
改善城市内涝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大量使用硬化铺装,硬化的地表使得雨水无法渗透,一旦有了积水,总是难以快速排退。尽管城市道路都修建了排水管网,但是一旦遇到强降雨,因排水管网的排水口少、井口小、管网直径不够大、位置不合理等,雨水无法全部流入排水管道,自然造成城市内涝。
太原市的情况也类似,除了大量的硬化地面外,全市现有排水管网仅有1000公里长,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建成,特别是市区中心的老旧管网,雨水和污水混合的情况非常普遍,因雨污不分,造成污水通过合流管道排入河道内,另一方面,也减缓了雨水的排退能力。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去年年底,国家住建部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 “ 海绵城市”理念。这与传统排水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 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一理念的创新,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增强雨水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的功能。据此,我市编制了排水防涝设施的专项规划,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打造“海绵城市”,有效提高现有雨水系统排水能力,确保雨后城市运转能基本正常。
雨水资源化利用
太原市提出构建“ 海绵型城市”,大力开发建设能吸收雨水的市政设施,主要包括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性停车场、透水性广场、人工湿地等,借此提高雨水的吸收、渗透能力。
其中,新建、改建的广场、公园中,要减少硬化地面的铺装,透水性地面铺装比例不小于总面积的40%。但是,在湿陷性黄土等地质不良地区,地面铺装不得采用雨水下渗措施。
新建广场或绿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以上的,地下还要配建雨水蓄水设施,体积不小于30立方米。如果增建具有吸收雨水能力的下凹式绿地,其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0%。通过各种措施,收集来的雨水,还要综合利用,用于回补地下水、景观水系补水、绿化浇灌等,使城市的雨水达到资源化利用,节约水资源。
设置46个雨水系统
规划显示,整个城市划分为17个雨水分区,包括滨河、阳兴河、太钢北线防洪渠、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城南退水渠、晋阳街雨洪泵站、汾东北线防洪渠、太榆退水渠、北排洪沟、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风峪河、清水河。这17个雨水分区中,将来要规划设置46个雨水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雨水蓄水系统。其中,要重点对太钢防洪系统、五龙口地区防洪系统、晋阳街泵站雨洪系统、武宿地区防洪系统、大黑水河防洪系统、北排洪沟防洪系统、河西南部地区防洪系统等防洪系统进行梳理完善,并加以改造或扩建,共计增建雨水蓄水池20处。
雨水污水分流改造
如今,随着城市不断扩容,道路也越修越多,特别是立体交通的建设,对道路系统的排水能力也有所提高。规划提出,在立交系统附近,要增建雨水泵站,增强雨水的排退能力。规划还要求对现有道路系统的排水管网进行改造。
其中,到2020年,太原市将改造雨水主干管网14条,总长度30.9公里,改造现有的雨水泵站5座。同时,配合道路建设计划,规划新建雨水主干管网27条,总长度68.5公里,新建雨水泵站10座。我市除要改造胜利街泵站外,还要新建雨水蓄水设施18处,总调蓄能力达到85.4万立方米。
此外,市区范围内还要新建大型洪水的泄水通道13条,总长度22.3公里。在此基础上,我市还要完成排水防涝设施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数字化预警平台建和防汛综合指挥中心建设,使城市建成一套完善的预警系统、应急体制、快速的反应机制、完备的救助体系,从容有序地应对内涝。
推荐阅读: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