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模式 指明长江湿地保护新方向

2015年10月28日 11:17中国绿色时报李松龄 张羽茜

中国园林网10月28日消息:以交流湿地保护与恢复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保护与治理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为主导,近日,在重庆市开县举办的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培训班上,9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湿地保护部门和企业的代表进行了精彩发言。此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为进一步推动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

重庆市开县汉丰湖国家湿地管理局局长熊森介绍了在开县实践的湿地修复协同共生模式,通过建立四级管理体系、开展景观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工程、鸟类生境工程建设,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了湿地生态。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昆对长江源头湿地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开展有效保护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措施。

以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实践为主题,中国科学研究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关保华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水生态系统修复相关技术,并介绍了广东、江苏、湖北等地的湖泊修复成功案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利权对长江河口湿地保护的现状、分布生物多样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长江河口湿地保护的主要经验进行介绍,特别是互花米草治理的新模式,已成为多地防治互花米草灾害的良方。

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就生态智慧在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工程中的应用为主题,展开了精彩演讲。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以湿地基塘为主的生态智慧手段是优化生态服务功能、减缓不利生态影响的最佳途径。

南京大学教授刘茂松就如何挖掘自身特色开展湿地科普宣教进行了演讲。介绍了如何结合自身特色通过应用现代新技术、科学监测、科学管理来拓展宣教深度。

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罗鸿兵分享了水回馈的测算方法在湿地恢复中的应用技术,解释了水回馈是指“向自然界新增或补充的水量和改善的水质”的基本含义,并着重介绍了如何量化水回馈效益、计算水回馈量,以及水回馈计算在湿地恢复中的案例和启示。

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朱俊华,分享了洪湖湿地保护的成功经验,介绍了洪湖湿地生态保护是如何让“臭水源”重新变身为“鱼米乡”的。

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来自东珠景观的技术副总监李楠则以企业参与湿地保护的成功案例进行了介绍,为各地如何加大社会参与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推荐阅读:

上海:守护“最后的处女地”注重保护原生态湿地

寿光拟投1100万建40公里全河道丹河生态湿地

四川:投资5000万 蓬安县漫滩湿地公园开建

厦门下潭尾滨海生态湿地公园生态系搭建成型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