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2日消息:11月5日,广州市生态绿色发展圆桌会议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广州未来生态发展把脉。会上,几位国内权威知名专家坦言,广州在绿色生态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广州目前虽然建了3000公里的绿道但实际上用的人却不多、广州的行道树对PM2.5的吸收作用一点都不大。
广州绿道是有3000米,却因为断断续续沦为“鸡肋”
广州目前绿道总里程3000公里,是全省路线最长、在中心城区分布最广的绿道网,但是在广州市政设计院现代快速公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卡尔.费看来,广州的绿道发展仍不尽人意。从2005年开始,卡尔.费带领着他的团队为广州市快速公交、绿道、慢行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了无偿技术援助。他坦言,虽然亚运期间,广州大力推广绿道、BRT和公共自行车,但亚运之后,这些方面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扩展和提升。
特别是绿道。他认为,广州绿道3000米,但用的人不多,主要问题出在连接性上,“金沙洲绿道建设得很好,但一出金沙洲就处处受阻;花园酒店、建设六马路、建设二马路一带的绿道“各自为政”;淘金北路一带的绿道被马路中间的围栏阻断;上社到棠下到科韵路的绿道没有连接,必须走过街隧道….”
他建议,除了要把绿道打通之外,还可以考虑建自行车高速路,“例如火车站-金沙洲,按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骑车6分钟就到了。”
参天大树竟然吸附不了PM2.5
近年,城市行道树被公认道路PM2.5的“克星”,广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1.5%,按道理PM2.5能够有效被吸收。然而在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成看来,这并无太大用处。
他告诉记者,现在广州道路两旁的树底部都做了一些高于马路的微地形,土壤是裸露的,“大家都知道树木能够吸收PM2.5和马路扬尘,但无论再怎么吸附,这些尘土最终还是会落到地面,但现在我们的地面是光秃秃的,根本吸附不了扬尘,风一吹,又回到马路上了;这好比吸尘器,虽然能吸尘,但尾部却不能存尘,根本就没用。”
他说,自己曾到欧美等国家考察,人家是把枯枝落叶打碎,覆盖在裸露的土地上,增加土壤吸尘、涵养水源的功能。他建议,这种做法广州未来也能效仿。
广州的“中水”利用率有待提高
广州生态发展离不开水源的保护。近两年,广州再次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河涌整治。谈及广州近年治水,广东省住建厅副厅长杜挺在肯定之余也提出了一些不足。他认为,广州目前治水还是以截污为主,但污水截多了,河涌很可能就直接没水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单纯把污水截住,实际上也是放弃了对黑臭水体的生态治理。他建议广州未来治水可以结合湿地建设,用生态的方式来治污。
另一方面,杜挺认为,广州目前大量“中水”(中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再生水)其实是被浪费掉的,未来可以结合河涌整治增加利用率。
推荐阅读:
(来源:新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