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观潮:建“海绵城市”不是试点也慢不得

2015年11月13日 11:28洛阳网王文斌

中国园林网11月13日消息:今年10月初,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明确了时间表: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时间上“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

往前看,今年年初的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筛选工作同样显得“很急切”:试点城市从申报到评选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名额最初只有六七个,结果却有16个城市申报成功;财务补贴数额也从最初设定的50多亿元增至约200亿元。

为何如此迫切?有组数据很有说服力:2007年至2013年上半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1/6的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0.5米;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下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

这么多城市一面“看海”,一面却“喝不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城市的高强度开发,让林地、草地、湿地等可以调蓄雨水的“天然海绵”不断缩减甚至消失,新建的各种绿地景观又蓄不住水,“逢雨必涝”“雨停即旱”也就成为常态。

对洛阳而言,尽管未进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范围,但相关建设同样迫切:一方面,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人均的1/5、夏秋多雨季节城市区积水点较多等现实,说明洛阳同样亟须解决“旱涝共生”的城市难题;另一方面,城市河道纵横、渠系丰富,城市生态环境较好,加之规划的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景观廊道、湿地公园等工程,都为洛阳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条件。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无疑能盘活生态资源、放大生态优势,让洛阳变得更宜居、更具吸引力。

相关的努力已经开始,比如涧西区5条道路的提升改造已在首试“海绵工艺”。当然,“海绵城市”不是简单地建几个透水铺装、修几个下凹式绿地那么简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将城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对待,要求对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

这样的高难度,就需要洛阳以开放思维,广泛借鉴先进城市经验,解决人才不足、技术落后等现实难题;就需要洛阳以创新思维,大胆采取PPP等模式,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资金保障;就需要洛阳以战略思维,在一些重大工程的规划阶段就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确保规划超前,不留后患。
 

推荐阅读:

宝安:河流整治提速推进 海绵城市呼之欲出

中国打造“海绵城市”安徽率先定地方标准

章林伟:海绵城市的“规、建、管”不能分割

南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改善城市内涝

(来源:洛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