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竹海一景。摄/李立峰
桃花盛开的村庄。摄/唐瑞彬
拥抱绿色。摄/张文强
中国园林网11月2日消息: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确立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明晰了“核心优化、圈层拓展、两翼提升、生态文明”的路线图;2014年11月召开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绿色发展又成为热词……
“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以贯之,让重庆的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越趋坚定。”市林业局局长吴亚说,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以来,全市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重庆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重要性认识,找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下的林业发展新定位,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文化等林业五大行动,使全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实施生态修复行动
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以往土地里裸露的石头多,根本没法种植任何农作物和树木。”万盛南桐镇石桥村村民张天群口中昔日的“乱石坡”——八角山,如今已通过客土栽植等方式,栽满了花椒树,面积达700多亩。随着花椒树进入盛产期,每亩花椒一年可为村民带来超过3000元的收入。
“通过开展生态修复行动,不仅让生态更好、还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市林业局造林处处长向国伟说,近年来,我市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加快实施生态修复,不少地方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根本性的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目前已达到45%。
“今年,我市实施了一大批生态修复工程”向国伟介绍,目前,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已全面实施,累计任务面积已达到150万亩,重点布局渝东南、渝东北地区,通过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林,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不断增加当地林农的收入;4505万亩公益林管护已全面落实,共签订管护责任书和管护合同1.4万份,落实管护人员1.5万人;7个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及重要支流植被恢复项目陆续启动,建设规模38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中,试点区县增加到16个,已完成林业项目建设任务16.58万亩;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全面实施,已完成造林27.9万亩;中央财政森林抚育项目加大推进力度,已完成森林抚育45.8万亩。
同时,编制完成《全市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2016—2025年)、《全市森林经营工程规划》(2015—2020年),开展集体林和1000亩以上林业经营大户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试点;启动20万亩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基地建设;启动森林碳汇工作,开展市级“绿色新村”建设试点,研究古树名木保护补偿机制。积极筹备“送珍贵树种苗木下乡”活动。这些项目和工作的快速推进,都为我市的生态修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分页]实施生态保护行动
森林湿地物种保护更严格
“原以为仅仅只需赔偿一点损失就行了,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去年10月,梁平的李某等人,为了自身利益,在没有经过申请和审批的情况下,擅自违规开设采石场,破坏森林15亩。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在我市开展的非法侵占林地清理专项行动中被查获。目前,李某等人已被移送检察机关起诉,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生态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市林业局资源处处长王定富说,近两年来,我市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和“五个决不能要求”,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实施生态保护行动,首次划定林地、森林和湿地三条“红线”,将其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图斑,实行林地“一张图”管理。
同时,推行了更加严格的“五大功能区域林地用途管制和差别化管理制度”,按照不同类型、生态区位和保护等级,推进林地差别化管理,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去年以来,我市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违法案件1315起,查处违法违规占用林地 809宗,有力地震慑了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共挽回各类经济损失600余万元。永川北部山区面积达900余亩的成片天然桢楠林等名木古树因此得到有效保护。
此外,我市还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切实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林业防灾减灾工作。2015年以来,全市仅发生森林火灾7起,过火面积11.1公顷,受害森林面积4.2公顷,与近9年同期平均数相比,森林火灾数量、过火面积和受害森林面积分别减少90%、85%、98%,未发生大面积灾害性森林病虫害,使森林、湿地、动植物等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以来的两年中,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近1.5个百分点。
实施生态富民行动
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酉阳是我市传统的油茶大县,现有10万余亩野生油茶林,占全市野生油茶种植总量的46%以上。但在该县可大乡吴家村4组村民吴清文的记忆里,以前很多茶树都被砍来做柴烧。原因就在于野生油茶产量低。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酉阳县按每亩补助300元的标准对野生油茶低产林进行抚育改造,以每亩补助800元鼓励新造油茶林基地。同时,开展系列良种油茶引种试验和林粮、林药套种试验等,并加快油茶产业链条的打造。通过多年的努力,去年,酉阳全县年加工茶籽能力达7820吨,产茶油1955吨,油茶成品油销售额突破了2000万元。
“作为我市木本油料产业中的一员,油茶产业会越来越壮大。”市林业局产业处处长张晓勇介绍,为助推林农增收致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共赢”,我市大力实施生态富民行动,不断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各地特色效益林业的发展。今年,我市就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和区县资源优势,加快了木竹加工、中药材、花卉苗木、木本油料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先后编制《重庆市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重庆林业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重庆市域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15-2025)》,制定《重庆市级林业龙头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重庆市森林人家申报管理办法》等林业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和区县资源优势,加快了木竹加工、森林旅游、中药材、花卉苗木、木本油料等重点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大对林业特色产业投入,落实3000万元特色产业资金,重点扶持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80个林业特色产业项目,落实5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100家森林人家发展,落实3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林业专业合作社能力建设。还首次开展市级财政林业贷款贴息工作。建立了1000万元的林业贷款贴息资金,对发展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贷款贴息。
目前,全市依托已建成的国家级和市级的52个自然保护区、87个森林公园、23个湿地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近两年每年森林旅游人数达到60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超过100亿元。武隆成为全国首批森林旅游示范县之一,南川区山王坪成为全国首批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之一。以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健康优良的养生环境、味美安全的森林食品、深厚浓郁的生态文化等为主要资源依托,以度假、疗养、养老等主要内容的森林康养业也蓬勃兴起。
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也达到300万亩,其中发展林下种植109万户,产值近50亿元;发展林下养殖122万户,产值35亿多元。已培育林业龙头企业100家,其中国家重点林业龙头企业2家,主要从事林业种植、养殖和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开发等;建成林业专业合作社1315个,经营面积228万亩、家庭林场67家、林业大户9.8万户、森林人家300家,使数十万林农受益。
[分页]实施生态服务行动
让群众共享生态建设成果
“主城各大商圈将全部纳入监测范围,逛街的市民也能及时获取当地的空气状况了。”今年,我市将投入2700多万元,陆续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各大商圈,以及长江沿岸增设负氧离子监测点,使我市监测点总数从43个增加到81个。
与以往人工监测方式不同,今年设立的监测点,全部为全自动空气负氧离子监测仪。这种仪器是一个高约30cm、长宽约40-50cm的长方体,可放置于商圈街道的高柱上,接上LED平板显示器,市民便可即时查看当地负氧离子浓度。
“这是让群众共享生态建设成果的体现之一。”市林科院院长石胜璋说,生态建设最终的受益者是群众,因此,我市也十分注重生态成果的共建共享,通过增强生态服务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能力,增加林业开放度,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生态服务水平,让广大市民能进一步了解生态建设,并最终参与到共建共享中。
负氧离子的监测与播报,就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我市已建成覆盖38个区县的空气负氧离子监测网络,实现了日测日报,并向社会公布。根据监测,全市森林空气负氧离子平均含量由2012年每立方厘米777个提升到925个,其中江津四面山、巫溪红池坝、南川金佛山、城口大巴山等地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均在1700—2200个之间,最高的接近10000个。
我市2007年开始对退耕换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监测,2013年又启动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和森林抚育工程的生态效益监测。经综合测算,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到2500多亿元。
2012年起,我市还开展了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在全市除渝中区外的各区县布点197个,初步形成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经计算,2014年底我市森林碳储量为6.2亿吨,2014年度森林碳汇量为1200多万吨。
同时,我市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和原生植被,投入数千万元构建连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区、主要公路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等区域的绿道网,一个功能完备、衔接有序、惠及民生的绿道网络体系初步成型,仅登山绿道总长度就达300多公里,大幅度提高了林区的可进入程度,提升了群众生活环境水平。
实施生态文化行动
增强全民生态意识
我市坚持年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将之作为贯彻落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重要举措。今年,市领导和区县各级领导率先垂范,社会广泛参与,据不完全统计,全市850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2100万多株。同时,积极创新“认建”、“认养”等义务植树形式。
我市还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和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在市级层面,我市积极开展市级“绿色新村”创建工作、试点开展“森林人家”评选和“生态文化村”、“最美森林氧吧”遴选推荐活动,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申报。目前,全市已先后有9个区县被国家确定为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市也有3个城区、4个县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称号,并有1个城区和3个县即将接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验收。今年我市新增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市“全国生态文化村”达到19个,位居全国前列。获评全国首批“中国森林氧吧”5个,并列全国第一。
今年,我市还首次发布市级以上森林公园旅游线路图,并在3月21-22日“国际森林日”期间,免费向市民开放全市83个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6个自然保护区、22个湿地公园,吸引200万人次走进森林、湿地。并利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节日,积极开展鸟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去年起,我市发挥缙云山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载体作用,连续两年主办重庆市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开展以全年24节气为节点的“笔记缙云山”活动、“云中漫步—缙云之春自然观察体验活动”等活动。并依托在全国率先成立的省级生态文化协会,大力开展生态摄影、生态绘画等文艺创作主题活动。
“生态文化建设必须虚功实做、久久为功”市林业局宣传信息处处长董大法说,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实施生态文化行动,进一步加快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加快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逐步在全市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风尚,为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营造良好氛围、提供精神动力。
推荐阅读: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