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西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沙漠化敏感区
中国园林网11月30日消息: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近10多年来我国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变化剧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格局已经改变。而与此同时,现行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不能满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保护比例普遍较低。
环保部调查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生态功能区划分不完善,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地区未能纳入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近期以2014年完成的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与评估为基础,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负责对《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以完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修订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布局。
新修编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包括3大类、9个类型和242个生态功能区。确定6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覆盖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9.4%。
我国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等。
由于数千年的开发历史和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各类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退化,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持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降低,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区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中国科学院所做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显示,全国水土流失敏感区总面积为173.15万平方公里,其中极敏感区域面积为12.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吕梁山、横断山区、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及西南喀斯特地区。高度敏感区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4%,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大青山、陇南地区、秦岭-大巴山区、四川盆地周边、川滇干热河谷、滇中和滇西地区、藏东南,南方红壤区,以及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地区通常也是滑坡、泥石流易发生区。
全国沙漠化敏感区总面积为182.3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分布在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化极敏感区域面积为124.6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毛乌素沙地等地区及周边地区。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包括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山脉以及浑善达克沙地以北地区,面积为41.1万平方公里。
在京津冀为例,京津冀北部水源涵养重要区包括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于桥水库、潘家口水库等北京市、天津市重要水源地的涵养区,以及滦河、潮河上游源头。包含1个功能区,京津冀北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区主要涉及北京市密云、延庆、怀柔、昌平、平谷,天津市蓟县,河北省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面积为51129平方公里。该区植被类型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600~700米的山区,树种主要有栎类、山杨、桦树和椴树等。
目前,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包括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加剧;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低,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保持功能弱,水土流失和水库泥沙淤积比较严重;水库周边地区人口较密集,农业生产及养殖业等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地质灾害敏感程度高,泥石流和滑坡时有发生。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则包括加强流域森林、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力度,坚持自然恢复,提高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加强水源水库主要集水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控制面源污染;上游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污染企业的关停转的力度,大力发展低耗水产业。
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全国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为343.6万平方公里,较重要区面积为204.6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5.8%与21.3%。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较重要区总面积为548.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7.1%,提供了全国水源涵养总量的82.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栖息地总面积的75.9%,土壤保持总量的88.3%,固沙总量的64.3%。
推荐阅读:
(来源: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