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辩论会:新常态下产业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2015年11月08日 22:11中国园林网

LA+ 辩论会现场

LA+ 辩论会现场

中国园林网11月8日消息:8日下午,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第五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之新常态下产业转型的机遇与挑战,LA+辩论会顺利举行。

参与嘉宾:

中国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李存东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 王向荣

旭辉集团苏州事业部 杨华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管少平

夏岩集团总设计师 夏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景观系主任 赵小荣

上海易亚源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首席景观设计师 俞昌斌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陈伟元

欧量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甄密肖

主持人( 甄密肖):感谢各位嘉宾,论坛时间控制也得创新。这个话题也是目前大家都在思索的一个问题,非常有意义。下一个对话的主题,大家都比较关心的,我们请了一些在这个话题里面有代表性的专家来做这个活动。我一开始想请各位嘉宾在新常态下,你们自己对它的理解是怎么样的,以及你的生意好不好做?你认为是机遇还是挑战,从第一个男神陆总开始。

陆伟宏:万物都是辩证的,机遇和挑战是同时存在的,这个题目很好。行业的转型也是正逢其时,机遇和挑战肯定是并存的,通俗一点讲就是有利和不利都有。我们的嘉宾都是在这个行业里的,可能和前面一些院校的有一点不一样,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感受到这里面的分工。我想留一点话题给后面的嘉宾,时间相对紧凑一点,有利和不利大家很清楚,没有必要再多讲了,怎么样来看待有利与不利。首先是一个好事情,我们前面太多的一窝蜂,培养了太多不应该培养的人,太多管理环节的失误,包括很多项目并不成功,不仅仅是中国设计师在中国的设计项目有很多不成功,哪怕是大师级的在中国也有很多不成功的项目。冷静下来应该转化为行业的新常态,是非常非常正常的。我是1992年本科毕业,到现在23年,是非常高速的在发展,我觉得确实需要喘一口气,从身体各方面,我认为要喘一口气。这样的新常态转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调整期,我们怎么样抓住这样一个机遇来处理这个挑战,我认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理解这两个字,而是应回归到它的本质问题,这是人对产业、对企业的影响。在行业、单位里面,大量跟人打交道,包括在现场,项目的成功、环境的营造都是跟人分不开的。

用好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从我们行业的管理者来说,最近已经把思路转化为人力资源的角度。企业转型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如果不能管好人,不能培养好人,不能发展优势的人力资源去创造竞争的话,可能会一点点淘汰。在这个新常态下有一些企业合并,包括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都是非常必须的,实际上我想回答这个问题的本质。培养人才的大专院校应该审时度势,这个可能跟我们整个教育行业跟体制有关,我们培养了太多的这方面相关专业跟相关人。我们的人数,我们专业的品种跟我们行业的需求,包括专业的出发点是不是一致,我觉得把人抓住是非常关键的,我就先说这一点。

主持人:陆总你的态度是机遇还是挑战呢?

陆伟宏:是并存的。关键还是人,人好了以后可以抓住机遇。人不好的话,面对的挑战,就像跳高一样,是钻过去,不是跳过去。

俞昌斌:我们的项目有80%的项目都是房地产项目,15年里面已经服务了前20位的开发商。这是很好的例子,从2001年开始的时候,10年内从地产的黄金十年,我们公司黄金十年,到2008年的时候经济危机,很多的建筑都都开始裁员,景观没有太多影响。2013年我们准备换一个办公室扩展到200人,和我们换的办公室是一个建筑事务所,这个办公室有3000平方。我们觉得这个形势变好了,合伙人商量了一下,2014年下半年就已经发现这个形势不太对了,2015年世茂没有拿地,万科我们有合作,他们跟我们说2016年上半年不太好,2017年可能好。

很多开发商判断的形势就是5年以后怎么办,5年以后就是2020年,我觉得房地产的趋势就像股市的出现一样,可能有一个7年的波峰波谷。从2015年开始,房地产如果不好的话往下走,5年以后可能可以恢复,如果国家鼓励房地产起来,可能还有一点机会,如果不鼓励的话,这5年对于设计公司、国营的大企业可能没有什么。一批民营事务所,从100人50个人就变成20个人再到10个人,还是变到国外那样只有五六人。国外的形势就是可能只有5—10个人,这是很普遍的。但是中国现在有100人的事务所,建筑设计院也有2000人的。我朋友圈里面有很多的建筑老板,现在有几个趋势,第一个是毛大庆做了一个创新工厂。所以,我觉得是挑战,挑战是95%。

李存东:我觉得是机遇。有一个原因,我们也是不同代表,可能是一个大层面,刚才讲了2000人就是我们的单位,还是一个院,现在集团1万人。我们压力也非常大,面临现在新的常态,速度要放缓,要把质量提起来,国家的经济投入,经济发展投入要转型,我判断很多年了。

我们国家现在面对这么一个事情,包括新常态,从我们职业角度来看,还是要有几个大的思考。首先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意识,我们在座的也都经历过,最早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几个阶段,有经济学家说,包产到户的农业改革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个阶段逐渐到了我们毕业的年代,估计我们都差不多了。在这个年代面临着房地产新一轮的造富的运动,我们也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想怎么能把大家福利分房变成商品,当时没有人买房,我们就是参与到小区的规划怎么做的更能够市场化,现在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确实形成了很多过剩的产能。我们这个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因为速度快停止了思考,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问题,我们应该静下来思考。其实我们思考了之后才能决策自己不能一窝蜂的说景观热,我们都学景观,突然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你没有活干的时候,如果你以前没有思考,你是跟风去做的,对你就是挑战。我们要有大形势的预判,你要有对行业认真的态度,如果有这样基础的话,就是一个机遇。

[分页]

LA+ 辩论会现场

LA+ 辩论会现场

陈伟元:我非常同意李院长说的,这是一个机遇,但对我本人来说,就是我在加盟上市公司之前,我觉得我都非常专心的在做我的专业,当我加盟了上市公司之后,对我面临是最大的挑战,那就是今天大家说的非常多的叫跨界。我本人是学园林景观的,以前做的基本上比较窄,不管是市政的园林景观,还是地产的园林景观,还是高尔夫球场里面的园林景观。铁汉一上市之后,发现我们除了要做公园,还要做一些区域的东西,里面就是昨天宋部长说到的,涉及到人居环境的问题了。建筑规划、风景园林都必须在一起,事实上还不够,包括市政、水利、旅游规划等等,我们这帮设计团队的人都必须去面对,这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的专业太狭窄了,那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靠我们怎么去选择。

第一,逼迫自己去了解更多的跨界东西,其他行业的东西。另外我还是建议,因为这里也不少学生,每个人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学不完的东西,我们可以抱团。现在我们采取的战略策略,就是我做我最精的东西,其他我不熟的或是一般了解的,我们采取强强联合抱团。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也有朋友问到,你觉得今天听了一天半的论坛,觉得哪一块是有发展前景,哪一块是没有发展前景。我说都有,只不过我们走的路子不一样,比如说像我们上市公司,有上市的平台有资金的优势,也有一定技术的积累,这个我们打的是集团牌。但是我们往下做,需不需要各种各样的细分行业,包括像他们做的智慧城市这一块我们需不需要,包括刚才说的水这一块我需不需要,旅游这一块需不需要,建筑、规划等等我们需不需要。还有更细分的,比如说我是做喷泉的,是吧?还有上午说的,我是做这种鲜花的,这些都变成我们的细分行业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时代对我们是一种机遇,这个机遇就在于我们要有包容性,将我们这个行业相关的公司,我们大家在一起然后再来分市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子,大家拼死拼活,我把你打死我一直独秀,已经不是这个时代了。我再回到这个,这是非常好的机遇,我也建议我们的同学,如果真的是对景观行业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共同来发展,谢谢。

主持人:谢谢陈总的发言,陈总发言可以总结为大而专。

管少平:谈到新常态,这是我今年参加的第五场会议。第一场我觉得我可以谈一点,第二场我觉得我似乎谈的清楚一点了,第三场我觉得我无法定义新常态,难道经济减缓了低就业了就叫常态吗?这就是非常态,机遇、挑战随时就来,过去叫机遇,现在叫挑战。前几年把城市饼摊得那么大,我们把眼光统一撤向农村,我每每想到这一点就非常绝望,乡村是我们最后的一点生态。我是个跨界人,我既搞景观设计同时还做工业设计。我家里为了打鸡蛋这个问题,就搞出了六个产品,你们觉得什么滋味?这就叫创新吗?你以为设计师总是给这个社会制造秩序的吗,其实有一半是给世界制造混乱的。你说是在维持,一半在搞活生态,在座的风景园林师我问你们,你们成天创新什么?假如我们家门口一条小河养了五代人,养育的好好的,你是不是觉得不自在?这时候非要去创新,创新什么呢?创新一个形式。

我非常同意上一轮两位讲的,少提一点创新,多问一点问题。现在机遇就是大家少浮躁一点,可以坐下来思考一下问题,冷静一点。是不是这个世界剩下的只有经济,第二,可以多读一点书,第三,让自然喘息一下,没有那么多,人类欲望降低了,我想大自然还是会创新一下,大自然也是机遇,挑战就是同样存在。我们是不是能收复欲望的野马,这是一个挑战。我们如何重建我们口口声声可持续的秩序,可持续这个词谈了那么多年,70年代开始谈起,现在谁把可持续谈清楚了?搞了那么神秘干嘛?一代一代人跟自然的关系,我们如何延续一亿年或者两亿年的问题,我们四川的一句老话,不要一顿把米给舂了。我们现在其实是一个道德命题,在新的新常态下,在非常态下,我们如何平衡这种机遇和挑战,我一直没说清,到现在也没说清楚。

主持人:您认为新常态下是个机遇?

管少平:我认为这不是新常态,从来就是常态。

夏岩:因为我是一个典型的80后,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以我理解的常态和新常态,实际上就是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有可能才有创新。我是夏岩的助理设计师,我们夏岩老师经常教育我一句话,目前作为景观设计师,作为一个中坚力量景观设计师,不能说把主要的精力全放在方案设计上,要针对每一个项目。每一类项目,在你不了解运营情况下闭门造车,盲目地做方案设计,实际上来讲是不对的。这是夏岩老师对我巨大的启示。我知道今天的前辈,其中还有一位是我的偶像。

目前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上来说,我觉得前面道路对我来讲是充满了挑战。

[分页]

LA+ 辩论会现场

LA+ 辩论会现场

主持人:几年是定义的,状态是延续的,在这种状态下,对设计是机遇还是挑战,设计来看,机遇还是挑战,2分钟,因为是辩论,要给别人提供。

俞昌斌: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我刚才说到毛大庆,他已经下海做创新工厂,还有一个东南大学建筑系,他现在在做家具,比如说在外面买是100块,他在后面加两个0是1万,比如说丹麦的家具,芬兰的家具等等,都是高端家具。还有一个是胡京,这个人是绿地集团的总建筑师,也是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是宇宙第一大的万科和宇宙第二大的绿地,建筑师设计师都出来做互联网创业了,我个人认为设计师“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家应该来创业,融入互联网和拥抱互联网。

李存东:刚才讲的这些事就是因为有机遇,这么多的人才走出既定的圈层,甚至比较大的界限,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一个机遇,他们看到了这个机遇才去面对您所谓的挑战,现在对于设计企业也好,对设计师来说,我们确实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确实业务量可以看到,机遇在下滑过程中有几个分化,一种是有理出不去,创造一种新的创业的机会,另一个在固有领域里面怎么守住阵地,甚至扩展阵地,有一部分可能是公司层面,我从事人事的管理,人才的素质方面要去练内功,还有一种也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专业化。平台型的公司我们试图在这么做,此外还有一个我们希望内部团队能够做的很专业,这两天听的很多演讲也有这样,不光是有比较朴实的东西,还要有非常精专的东西。我个人认为,其实不用辩论,机遇和挑战并存,想把握机遇的话就是咬更专注东西,把以前我们浮在面上的东西,往纵深去拓展这样的话机遇更大。

陈伟元:我觉得机遇和挑战的确是并存的。诺基亚他们自己总结,他们没做错,但是他们被苹果淘汰了,景观设计师没做错什么,只是这个市场很残酷。

主持人:机遇和挑战虽然是并存,但现在需要你们表明态度,虽是并存,必然会有一个偏重,陆总是挑战派。

陆伟宏:机遇挑战并存。挑战的东西很多,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新常态下面临诸多的困难,本身要克服困难就是一种挑战,行业相对的稳定,怎么把你自己的团队养护好,怎么把你自己的设计,对周围的设计的评价体系再提升,再多样化,所有摆在我们项目面前的都是挑战,挑战是在不断的持续,我认为确实是新常态,新常态确实在整个中国来说是像血液一样在渗透各个行业。你要修炼内功,尤其是这个挑战对于设计的项目,小到项目的负责人,大到公司的管理层,再大到行业的决策者,所承受的压力各不相同,这个内功可能不是1天2天就可以形成。

不能说绝对的苦境或险境,怎么把这个困难变成一种反光板,变成一个机遇,利用挑战获得成功,我认为是一个最好的结果。机遇是一个前置条件,可能偏爱挑战一些。

主持人:机遇抓住了有一个新的提升就是一个新的挑战。

陈伟元:刚才我利用挑战团队的说法,现在我们所说的挑战,面临我们市场这一块的变化,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政府运作模式的变化,还有就是我们中国一直处于龙头的这一块,比如说房地产,受种种原因,包括我们国家政策调控的原因,这些挑战、压力,但是我想从这些压力里面建议三个层面:

第一,对于我们现在正在学校求学的,或是说正在准备的,当然也包括有一些准备找工作的同学们来说,这些是机遇还是挑战,不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昨天,孙总提到的用心,如果我对这个行业真的是出于内心喜欢的话,我们就用心将我们的专业学好,学精,学透。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或者已经加盟公司的设计师来说,面临市场没有那么的景气的情况,设计师能力的提升,包括专业的能力等等,都要都有所提升。因为我很幸运,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这些系统都做好了,挑战就会转化成机遇。

夏岩:昨天我也做了一个演讲,里面涉及到一个项目——满洲里,整体是一个类似于蒙古包的形状,里面有一棵树,也是我们现在研发一棵树的自然状态,上面树的分支上会有一些旅馆。当时我在做这个方案的时候,包括这棵树的造型,我的灵感是来源于阿凡达的灵魂树,给于放大融合了一些功能,包括一些建筑放在这个分支上。最后这个方案通过了,但遇到的问题却很多。

主持人:在新的状态下做更新的项目自我突破确实是一个挑战。

管少平:我还是不谈企业的具体事情,我确实觉得是站在机遇角度,在这样一个经济减速的情况下,社会整个结构减速的情况下,对于设计我们常常来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对过去的成功与失败进行重新识别。这是一个机遇,第二个机遇我觉得对设计来说,我们可以在新的常态下,比较于过去的状态,我们可以怎么重新去思考我们自身价值的输出问题。

主持人:管总的意思是说任何的挑战,只要你静下心来做抓住的都是全新的机遇。这一轮是骑虎难下,大家都很有默契,我刚才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从中间左右分水岭来看,有没有发现什么共通点。

管少平:大家其实没法对立,大家知道机遇和挑战是无法分开的。

[分页]

LA+ 辩论会现场

LA+ 辩论会现场

主持人:有一个信息我自己的感受,80后开始,年龄有的时候可能会影响人的判断。

李存东:我觉得你这个分析还是有道理的,我认为我们的年龄可能不是问题,可能思考的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对个人来说,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也是年龄层面不一样,包括我们有境外的专家,有学者,所以我们面对的环境不一样,时空不一样,角色不一样,位置不一样,地域也不一样,单谈这个话题很难,我同意老师讲的,这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纠结的问题。

从我的理解来看,一个是个人,个人可能我们要有几个取向,现在要面临选择思考。从我们在做具体事情的过程中,也应该选择这个方向。尽管我不一定喜欢创作方向,但是这是一个方向,为什么呢?因为它很专业,如果能够沿着这个很专业化的路径去做这样的一些主题公园,甚至更广的延展是非常有前景。你越深入的研究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结构模式,当你把它解决了之后你就变得更专业,我觉得未来的市场一定是这样的,我们再想寻找方向,我们再进行创新。

主持人:谢谢李院长的总结,第一个话题平手。第二个话题是相关的,永远是机遇和挑战的对抗。有句话今年很火,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很多人看到的机遇,因为猪都能飞了,很胖的猪会说我飞不起来,因为我太胖了。今天我们一直在说城市化率,城市发展,城市和人的关系等等一些话题,对于城市管理者的方向,大家怎么看待机遇和挑战。

俞昌斌:深圳今年的收益是整个万科集团的二分之一,上海的收益是整个深圳的二分之一,北京的收益是上海的二分之一,住宅就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我觉得他们是非常不看好住宅的形势。他们在上海的模式转型了,在转向商业地产,不是说商业地产,不是万达广场,因为万科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除了住宅用地以外还可以做到很多的商业用地,在拿地的时候要做商业配套,这些商业用地不得不做。以前王石说我坚决不做商业,但是郁亮说不得不做,有这样的的存量以后就会转商业方向,所以我们会看到上海有万科广场,跟万达广场一样。还有就是做一些产业园区,这个是万科将来的趋势,也代表了一个开发商的方向。据我所知,旭辉地产拿了很多,排名在10到20之间的开发商,他们为什么还拿地,拿地要不就集中在一线城市,要么就集中在非常看好的城市。比如说像南京、苏州,可能包括像长沙、武汉,其他的城市可能不太看好,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这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主持人:万科虽然拿了很多地,但是卖不出去,真的是一个挑战,乡村压力也不小。

李存东:从城市的角度,我同意俞总的观点,一些企业有几个层面,但是现在看大家越来越关注其实是核心价值。比如说现在开发公司也在转型,可能也更多的关注我找你之后,你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创新性,或者说是一个转型性方向的东西。包括最近也有很多地产商找我们说养老的问题,产业化的问题,甚至要跟我签一个战略协议,试图推动技术加资本的模式,这是一个趋向。

从我们园林行业,景观设计的角度,我觉得也是机遇。从城市角度去看,现在城市发展不是像原来让政府去买单,现在地方债务国家也很重视,现在也在推TPP的模式,希望民间资本介入,现在都在探索。中央提出生态文明也好,绿色化也好,也有嘉宾在问海绵城市,对从业者来说都带来了新的机遇,确实以混凝土带动的产业发展的机遇期逐渐走向要以绿色带动这样一个产业的机遇期。我们都面临了机遇,在海绵城市建设里,从投资的模式我们可以研究,这样会产生很多的机遇。包括规划设计和规划,从总规到控规都有可能调整,雨水的径流量控制,其实有好多机遇值得我们去做,再往下实施,项目实施,我们怎么配合,现场配合和设计有什么样的关联,我们也有很大的空间。到最后项目建成,该如何去运维,一个公园怎么运维我也在做中国空间协会,这也是巨大的机遇,我们国家那么大的公园,公园绿地怎么样消纳城市雨水,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大多数作用,这里面机遇也是非常大。我们应该一起来研究,一起来探索,机遇还是非常大。

主持人:新的技术应用以及新的模式对城市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陆伟宏:这个话题不是简简单单能聊得清楚,这个话题最好是我们大家在咖啡馆里,在沙龙里稍微聊一下,因为很多话题是触及我们企业发展的机密。我感觉对城市机遇跟挑战因人而异,简单的讲,目前这个状态对老百姓是一个机遇,因为现在正是城市真正朝良性方向在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变,交通环境的改变,房价的抑制等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教育环卫设施的提升,对老百姓是一个机遇,对城市的管理者是一个很大挑战。目前已经到了有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对于我们在座所有的人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最大挑战是挑战自我,作为我们设计师来说,你要补自己的课,美术不行补美术,不够国际化就补英文等等。

主持人:谢谢陆总,只有你足够强大,才能战胜任何挑战,你们现在是第一名。

管少平:刚才大家谈的很大,我谈的小一点,比如说这几年校园做了十几个,我发现在城市内部对校园有机的处理,一个好的文化生态和谐的校园,至少从这一点就可以提高市民的素质,影响市民的行为。我做了14年,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座的景观从业者,很多人去了新加坡,新加坡在工业园林这一块,城市秩序的再构,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影响,就有非常多的机遇。

主持人:任何时间机遇和挑战真的是并存,我们虽然作为一个话题来探讨,但也希望这个探讨给到大家启发,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挑战永远是给那些不能自我挑战的人。接下来,我们会有一些问题,看看现场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夏岩:谢谢主持人给我这次机会,我在微博上关注俞老师很久了,您近期发表一篇微博,是关于美丽乡村,可能在那篇微博上,最后您总结说美丽乡村可能是非常美丽,但是实施起来会很难,我想了解一下难在何处?

俞昌斌:设计师完全可以变成美丽乡村的描绘者,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民宿的设计师,包括施工单位甚至是拥有者。我个人觉得中国的乡村,有几个问题。第一,产权的问题是很难解决,一旦你经营的很好,你的产权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丽江、大理都有这样的问题,运营好的时候农民会把房子收回去,所以产权问题很难解决。

第二,美丽乡村在找一种模式,就像炒股一样。开始炒股的时候,没有人说炒股不好,但这么多年以后,股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觉得美丽乡村也已经热了好多年了,三五年还在学术界研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模式。如果有一个好的模式,美丽乡村我相信会发展的非常好,可能会成为下一代的景观设计的2.0,因为我觉得景观设计师可能比建筑师更善于对乡村,会有更大的贡献,建筑只是景观中的一部分,我一直认为美丽乡村是景观的2.0。

陆伟宏:去年,我碰到一个美丽乡村我便逃跑了,因为路太难走。

主持人:最后,请大家用一句话总结。

管少平:当我们看到很多机遇的时候我们会非常兴奋,当我们拿起我的笔面对图纸和电脑的时候希望要有严肃性。

陈伟元:独行快,重行远。

李存东:到了我们思考的时候,希望我们能够面对这样的机遇。

俞昌斌:随着我一直在说挑战,在说互联网+,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沉下心来把设计做好,这是我坚持20年的原则。

陆伟宏:我想说的是一定要可持续的挑战自我,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是可持续,一定要身体力行的持续发展挑战,不能把身体搞坏。

夏岩:机遇是创新,技术是挑战,谢谢。

主持人:智慧点亮未来,点亮绿色增长。

推荐阅读:

经济新常态下要增强“绿色定力”提高“绿色驱动力”

冀州:增加城市绿量实现绿化“新常态”

把握环保新常态需围绕顺应三个层面

浅析新常态下的绿化工程审计

 (来源:中国园林网)